1983年,孟加拉銀行家尤努斯創立了格萊珉銀行,一家鄉村銀行,專注于向最窮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額貸款,人們無需抵押無需擔保,就可申請小額貸款。它被看做是真正解決農民貧困、實現農民富裕的重要模式。這一創舉,讓尤努斯在2006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23年后,在江蘇鹽城市,幾乎出于同樣的目的,政府進行了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的試點,并打出了“農民自己的銀行”的宣傳標語。這一中國版的“窮人銀行”廣受農民歡迎,在鹽城各鄉鎮遍地開花。走紅的“鹽城模式”,吸引了眾多參觀和學習者,并在全國多地推廣。
讓人沒想到的是,僅僅9年過后,因部分合作社違背服務三農的初衷,挪用資金投資失敗,引發儲戶擠兌潮,鹽城一大波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倒閉。隨之而來的巨額資金窟窿、農戶上訪等問題,讓“鹽城模式”從當地政府極力推動的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進退兩難。
借錢給窮人是一件美好的事,尤努斯的格萊珉銀行就惠及了800萬窮人。事實上,“窮人銀行”模式也推廣到世界各地,在美國、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均取得較好發展。中國各方面條件都遠遠好于孟加拉,為什么窮人銀行卻會走向失???
“窮人銀行”困境:擠兌引發倒閉潮
因部分合作社挪用資金投資失敗,引發擠兌倒閉風波,鹽城多家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關門歇業。11月15日,鹽城南洋鎮及亭湖區兩家關停的合作社大門緊閉。
鹽城的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在誕生之初,曾廣受當地農民歡迎。它們打著“農民自己的銀行”的口號,支付“高收益”利息,也受鹽城市政府的多方面支持。一名村民回憶,他所存儲的銀聯互助合作社和一般的商業銀行無異,但支付的利息要高很多。當時商業銀行存款年息約為3%,而銀聯合作社一開始給儲戶承諾的年息為6.48%,后來更是漲到10%、12%。
在此刺激下,當地農戶紛紛放棄商業銀行,將存款存入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中。當地一個小鎮曾先后就有5家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成立。據當地政府一份匯報材料顯示,至事發前,銀聯合作社吸儲高達7100多萬,涉及儲戶3500多戶。
互助合作社可不僅在鹽城走紅,它們化身為“鹽城模式”,在多地得以推廣,更被贊譽為中國版“窮人銀行”。據江蘇省農業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數據顯示,到2014年,鹽城全市已有138個資金互助合作社,吸收20多萬戶農民入社,吸納社員股金和互助金24.08億元,累計向38萬農戶(次)投放150億元。
為什么能紅極一時?
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紅火的背后,其實是商業銀行投向三農資金的減少,以及手續的繁瑣。
近年來,商業銀行追求最大效益,棄農現象比較明顯,投向農村、農業的資金越來越少。
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的出現,正好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它利用地緣、人緣的優勢,吸收農村閑散資金,實行小額投放為主,農民貸款無需抵押、無需擔保,存貸方便快捷,這極大地滿足了農民生活、生產和創業的需求。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表面風光被各方看好的“窮人銀行”,最終還是出了事。
按照鹽城市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的管理規定,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的資金不能投向非農產業,只能投向本區域內的農業。但在實踐中,這一中國版的“窮人銀行”走偏,嚴重脫離了原本設計的為農民服務的軌道。由于違規投資非農產業失敗,部分合作社資金無法回收,引發擠兌風波,留下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窟窿”。
隨著鹽東鎮新洋合作社投資失敗引發擠兌,成為第一家倒閉的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擠兌潮迅速蔓延。當地的瑞鑫合作社、東城合作社、東南合作社、環保產業園合作社、銀聯合作社等先后被波及,它們形如多米諾骨牌,在老百姓的瘋狂擠兌中,一個接一個倒閉關門,留下一個個少則數千萬、多則上億的“大窟窿”。
幾乎與之同時,在江蘇連云港、南京等地,亦出現多家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倒閉現象。連云港市灌南縣4家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的1.1億元存款被挪用、涉及2500多名儲戶,導致4家合作社無法正常兌現農民存款。
類似的新聞不斷被見諸報端,公眾對鹽城模式的質疑達到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