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葉檀撰文指出,從港幣的漲跌來看,印證了人民幣與美元的民間判斷,印證了資金對于經濟與匯率的明確態度。市場不相信口號,也不相信民粹主義,一個民粹主義者成為投資者,也只相信風險回報。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香港金管局(HKMA)忙壞了。為抑制強勢港幣不斷釋放港幣,因為有洪水一般的資金想換成港幣。
9月,金管局在市場上的10次操作累計注入797.5億港元。10月,趨勢未改,香港金管局累計買入107億美元,創下六年以來最高水平。截至10月29日,香港銀行體系總結余達到540億美元,創下1997年有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
從9月1號開始,金管局在市場賣出港幣買入美元已成為常規運作。此前是在今年4月,從4月9日到4月24日,金管局被動地從銀行購入共計92億美元。
金管局釋放港幣的原因是需求者太多,要維持與美元之間的聯系匯率。根據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港元兌美元的兌換匯率為7.80港元兌1美元。金管局會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水平時,從持牌銀行買入美元;當觸及7.85港元的弱方保證時,會賣出美元,從而讓強弱雙向的兌換保證能以聯系匯率7.80港元為中心點對稱地運作。
內地看空人民幣或者希望進行資產配置的資金希望換成港幣。
有三部分資金進入香港。首先是內地資金,9月,金管局發布《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表示港元現貨匯率于8月底至9月初觸及7.75的水平,強方兌換保證在9月多次被觸發,可能是受到投資者因人民幣貶值而重新分配資產所致。
其次是香港本地資金。在人民幣大幅升值時把港幣換成人民幣的香港本地投資者,現在出現了預期大逆轉,也在轉回港幣。香港投資專家溫天納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8月人民幣貶值后,很多投資者對于人民幣的看法有所改變。現在這些對港幣的需求并非外向型,而是內向型,即本地投資者從人民幣存款或者投資工具轉出。”香港人民幣存款在下降。據香港金融管理局9月30日發布的數據,截至8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為9790億元,按月減少1.5%,為五個月以來首次下跌。9月更低,9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為8956.65億元,單月環比下跌8.5%,22個月來首次跌破9000億元大關。
第三是市場變化導致投資資金的短期進退。4月恰逢中國股市處于上升的白熱化階段,國際資金通過香港分享中概股收益,期間銀行的即期凈外匯頭寸明顯增加,有不少港元資金凈流入非銀行私人部門。到7月份時內地股災已經發生,換成港幣主要是投資者對沖人民幣風險所需。
現在內地與香港地區追逐港幣的人并不真的在追逐港幣,而是在追逐美元。這就像很多人向“王的女人”示好奉上珍玩,并不是因為愛上了“王的女人”,而是向王示好,希望枕邊風能夠刮到王的耳朵里,是一個道理。
持有港幣基本上等同于持有美元,那些曲線救國的投資者退而求其次換成港幣,希望與強勢美元搭上關系。
筆者今年碰到的投資者或者茫然,或者在部分換成外幣。今年8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定價變化后,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8月11日大跌,而10月30日,人民幣在岸匯率暴漲400點,創下2005年以來最大漲幅,出現了在岸與離岸價格的倒掛現象。央行如此力挺人民幣匯率,還有可能加入SDR等利好,人民幣資產持有者依然如驚弓之鳥,為什么?
中國境內投資發生了兩大變化。
首先是要求的低風險回報率降低,前兩年內地銀行理財產品5%的收益率都無人問津,現在4%收益率的產品被大資金一搶而空,投資者帶著狐疑不信任的眼神,打量那些號稱10%以上收益率的產品。原因無他,經濟轉型、市場波動加劇、央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人們預計風險會上升而回報將下降。一度受到投資者狂熱追捧的余額寶,目前收益率只有3%左右。
投資回報率下降、或者風險上升,是利率下行的必然結果,而利率下行是地方政府與企業去杠桿的必然結果。地方政府負債率高,通過債務置換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不可能一牢永逸地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只能用低息債置換高息債,特殊情況下不得不一除了之。中國企業的負債如泰山壓頂,余永定先生最近透露,根據國外機構的研究,中國的公司債務目前大約是16萬億美元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公司債務占GDP比重是140%-150%左右。從公司債務絕對數量來說,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
另一方面,市場波動加劇。從亞太股市到恒生指數、上證指數,10月以后基本在反彈,按理此時進入股票市場比兌換成美元或者港幣回報要高。問題在于,市場波動太大,內地從6月股災開始高達50%左右的波動自不必說,就是近期上漲之后,10月21日突然出現幅度高達6%的大跳水,對于投資者而言,追逐這樣的市場節奏會得心臟病。因此,出現了第二大變化。
其次,進行資產配置。在人民幣上升、房地產股市上升周期,沒有人會聽的資產配置,現在被奉為圭臬。大家照樣會買房,但房地產不再是投資的惟一形式,很多人還會進入股市,但那是小賭怡情的性質,絕不會撲入全部身家。以前很少被關注的外匯市場,去年以來突然成為香餑餑。內地投資者通過各種辦法將部分資產轉換成美元或者歐元資產。
引用民生證券的研報,中國外匯儲備自2014年6月達到3.99萬億美元峰值后,一直處于下降趨勢中,原因包括美聯儲加息預期,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內外需雙萎靡等各種因素,目前連續5個月下降,至3.51萬億美元。國人所到之處,首先推高了當地房價,從澳大利亞的悉尼到美國的舊金山、加拿大的溫哥華,瘋狂上漲的房價大多有華人新移民的功勞。一旦人民幣匯率兌美元繼續下行,會有多少資金慌忙逃竄,以避免財富縮水?目前我國有54萬億元人民幣居民存款,就算其中只有30%換成美元,按照6.37的牌價,將換成2.54萬億美元。所以,只要趨勢不變,港幣還將繼續上升,金管局還會繼續忙碌。
內地投資者直接投資港股太麻煩了,不僅要開境外帳戶,關鍵是買了港股通最后還要換回人民幣,股市的風險沒有去除,還增加了匯兌風險。正是這個原因,投資者對于QDII也不太熱衷。他們希望的是持有美元、港幣、歐元等資產,而不是冒著極大的風險,最終還要換回人民幣。
從港幣的漲跌來看,印證了人民幣與美元的民間判斷,印證了資金對于經濟與匯率的明確態度。
市場不相信口號,也不相信民粹主義,一個民粹主義者成為投資者,也只相信風險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