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南京1月29日電?2023年的春節返鄉,比以往早一些。春節前十天,從靜安打車去浦東,司機苦笑說,搶到這單又要空車回來,上趟去浦東的單,回程繞到世博都沒拉到客人。12月中旬上海感染高峰,很多商店提前放假,在浦東更為明顯。有些餐廳在營業但供應品類明顯減少,因為廚師回家過年了。對很多人來說,今年終于可以回家過年,翹盼已久!
(資料圖)
每次回蘇北,第一道關卡是交通。在十三太保誰也不服誰的蘇大強地界,過了長江就是蘇北,看似很近,但對滬漂來說,去蘇南和蘇北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交通感受,這背后是蘇南蘇北經濟發展程度和鐵路建設的差異。滬寧高鐵線把蘇南的幾個城市串聯起來,東西方向的高鐵車次非常多,2小時內可抵達另一座城市,即使到最遠的南京也有1小時車程的和諧號。而去蘇北,既沒有近到開車半天可達,也沒有遠到要乘飛機。記得以前上大學放寒假,遠在成都的同學已經乘飛機到家了,我還在城際大巴車上走走停停。
雖然江蘇的高速路修成了全國模范,但13市動車通車到2021年底才實現,蘇北人民返鄉基本需要跨江,跨江就意味著排隊過橋,一到節假日,主要的橋梁和高速就變成“堵王“。一眾蘇北城市中,離上海最近的南通算是個例外,高鐵和開車的車程都在2小時左右。即使去所謂“蘇中”城市揚州,開車也要4小時左右,以前坐高鐵去揚州要從南京中轉。2020年12月連鎮高鐵開通后,揚州、淮安、連云港等城市也加入了上海的高鐵4小時朋友圈。
我的歸程,從上海到淮安400多公里,平時開車5個小時,往返路上需要花一天時間,歇一晚就得回程,所以一般周末短休是不會回家的。到了小長假,趕上離滬回鄉和旅游大潮,回家的車程在7小時以上,堵在高速過夜也是常有的事。近3年,徐鹽高鐵、連鎮高鐵陸續通車,回家方便很多,期待回家的高鐵越來越便捷。
圖:江蘇高鐵線路圖
資料來源:高鐵管家,申萬宏源研究
家鄉味道,具象化到一道道家鄉菜,以及街頭巷尾的美食攤鋪。淮安位于江淮平原東部,一馬平川,在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線的東部,四季分明,在這里南北方特色相融合。比如大年初一年俗是南方吃餃子,北方吃湯圓,在淮安,兩個都吃。明清時期商賈南北往來,鹽商依托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富甲一方,淮安也成為淮揚菜的發源地之一,淮安廚子是當時鹽商圈的核心技能型人才?;磽P菜是開國第一宴,也是中國八大菜系中唯一不以省份命名的菜系,在菜系名上,江蘇也要散裝一把。除了代表菜菊花豆腐、軟兜長魚、蒲菜,老家過年必備的是魚圓、洪澤湖小魚鍋貼,還有年輕人排長隊的海帶串??克运?,因為背靠洪澤湖,環湖城市的魚蝦蟹是一絕,夏天來時,沿湖的漁市熱鬧非凡。
從九牛二虎一只雞的千年古堰到現代化城市樂園,旅游項目凸顯文化科技創新。淮安有我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洪澤湖古堰有1800多年的歷史,清朝加固大堤時有了”九牛二虎一只雞“的神獸鎮水典故。古堰最南端的蔣壩小鎮古色古香,吸引著一些外地人前來定居。2022年,淮安方特東方欲曉開始營業,是一座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大型高科技主題公園,與淮安的紅色城市背景十分契合,娛樂項目的設計運用了很多虛擬現實和MiniLED顯示屏技術,模擬海陸空的宏大景觀,把圓明園、甲午戰爭、抗日游擊隊等歷史場景再現,以4D的形態演繹出來,是我目前見過最生動最有趣的愛國主義教育體驗,老少皆宜。幾年不見,淮安的城市旅游吸引力明顯提升。
圖:洪澤湖避風港
資料來源:實地拍攝,申萬宏源研究
圖:古堰新春
資料來源:實地拍攝,申萬宏源研究
江蘇不管是城里還是鄉下的老房子已經多年不能重建,只能等拆遷,幾十年前的老房子墻面斑駁、設施老舊、冬冷夏熱。城市化進程后,家家戶戶陸續在新城區買房改善居住條件,舉家移居到蘇錫常的也大有人在。老人守著舊居和回憶不愿離開,年輕人去了新居另起爐灶。老屋舊宅大勢已去,拆遷只待時日。
這幾年明顯感覺江蘇的教育資源也在加速向城市集中。隨著生源數量減少,撤點并校成為教育優化路徑。原來村里的孩子到縣里上學,縣/區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市里上學,市里優秀的學生劍指全省招生的名校,小家庭也隨之動遷。在江蘇高考排名中,淮陰中學基本上年年排進前三,清北錄取人數常年靠前,高考成績超過江南諸多名校,淮安人民引以為豪。但整個淮安市僅一個淮陰中學,很難再找出同樣優秀的高中,可以說全市最優秀學生的集于一校,虹吸效應顯著。各區縣學子皆以錄取淮陰中學為目標,縣城中學正在沒落。
生機勃勃是晨間,清清冷冷在夜晚。即使春節期間,小城市也是沒有夜生活的,多數商鋪6點左右結束營業,晚8點還在營業的只有燒烤店、酒吧之類。想要看一座小城的生機,就去看晨間的集市,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充斥著柴米油鹽生活氣息。這座湖濱小城遵循著古老的生活智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極了以色列的海邊小城阿卡。
人少了,卻更忙了。小時候對過年的印象是極為熱鬧的,一大家族以爺爺奶奶為中心,叔叔嬸嬸們帶著小輩圍了一大桌,大年初二跟著母親回娘家,到外婆家再體驗一遍年味。后來我們小輩漸漸長大,大家族分成幾個小家庭獨立過年,三個人的小家庭打個麻將都三缺一,年夜飯三菜一湯就夠,年味日漸淡薄。江蘇90后多是獨生子女,成家后組成了雙獨家庭,兩個朋友說每年過年都要兼顧雙方父母,朋友間匆匆見一面就要奔赴另一座城市,奔波卻快樂。
熱鬧是一霎的除夕煙火,平淡才是360天的生活基調。小時候,家鄉是春秋冬夏,是晨曦朝露,是夜暮晚霞;大學以后,家鄉是數九寒天和炎炎夏日;畢業后,家鄉就剩下紅火的春節和簇擁的人潮。過年,更像是一場全民狂歡的美夢,于我而言回到上海的日子更像現實。年后,老家的親人們回歸平靜又忙碌的日子,我們又成了他們微信抖音通訊錄里的網友。小城的每個商業中心都有三家以上手機店,這一點和上海的南京東路配置很像。
做服務業的朋友說,過去幾年生意太難做,每年都歇業一個多月,都熬過來了。2023年一切正常了,希望商業好一點,打算大干一場。(作者:申萬宏源研究 楊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