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吳叢司)近日,中國物業管理協會編制發布的《2021物業管理行業發展報告》(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物業管理行業保持了快速的發展態勢,經測算,2021 年物業管理行業營收達到1.33萬億元,同比增長12.5%,預計2025年,行業營業收入總值將超過20000億元。
(資料圖)
隨著物業管理行業規模持續擴大、經營業態不斷豐富,業務向社區和居民生活多場景滲透,行業已經從小區管理的“小物業”發展成社區治理的“大物業”,如今正向著多維度賦能城市發展的全域服務模式邁進。
源于地產發展 興起業態創新
報告稱,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物管行業屬于房地產業,但與房地產開發又有著本質的區別。隨著行業的發展,物業管理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愈發緊密。
“過去房地產項目開發完后,物業公司再入駐小區管理,其專業細致的服務對地產業務銷售也是一種促進。”北京林業大學經管學院物業管理系主任程鵬教授表示,一些大的地產商開發完樓盤,其物業服務機構提供優質的物管服務,但這種商業模式需要房地產業務保持高速增長。目前物業公司正不斷增強業務自主性,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服務性行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1423元,增長13%,與服務相關的消費支出增長明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續升級。
為滿足社區居民日益變化的生活需求,物管行業的服務范圍進一步拓寬。報告指出,國家鼓勵物業服務企業統一管理在管項目周邊老舊小區,擴大物業管理覆蓋范圍;鼓勵有條件的物業企業向養老、托幼、家政、房屋經紀、快遞收發等領域延伸;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引導綠色生活方式,通過利用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實現對設備設施的記錄、觀察、分析和調整,從而實現系統設備低能耗運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降低碳排放強度。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教授認為,物業行業的發展應放在國家的要求、世界的經驗、歷史的基礎、現實的情況、未來的趨勢、學理的維度等六個方面來考慮。“地產項目的生命周期與物業服務息息相關,良好的物業管理不僅能夠使房屋保值升值,更可以為房地產企業帶來盈利空間,形成競爭優勢,可以說好的物業是地產項目的敲門磚。”他說,保利地產項目就是因為物業服務優質,不僅提高了居住附加價值,而且打造了品牌核心競爭力,成了提升商業地產價值的“加速器”。
物管行業不斷擴容 “全域服務”成發展新模式
物業管理行業發展面臨新的環境,同時也被賦予新的使命,其職能范圍正在逐漸“擴容”。報告指出,住宅物業應以民生服務為核心,彰顯物業服務企業社會責任。對于非住宅物業和城市服務,應以企業經營為導向,鼓勵企業積極創新、提高服務質量。
程鵬表示,傳統物業有四個基本職能:安全、環境、工程、客服管理。隨著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物業行業也出現了新的應用場景。他認為,物業發展有兩條路徑,一是服務營銷路徑,除提供傳統的保潔、保安等工作外,再拓展其他領域,包括住宅、學校、醫院、寫字樓等項目,環境管理從小區內延伸到小區外。二是服務設計路徑,根據客戶需求提供服務,例如有的物業公司在中秋節自制月餅向小區業主出售,同時立足于多年管理住宅項目的經驗,逐步拓展至公共區域,服務場景不斷擴大更新。
據了解,保利物業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保利物業)正在行業發展變革中探索出一條從景區管理到縣域治理,再到賦能城市發展的全域服務發展路徑。保利物業總經理吳蘭玉介紹,對于目前行業熱議的“大物業”概念,早在2016年保利物業便在浙江西塘景區以“公共服務+基層協同治理”的方式進行了初次探索,摸索出“黨建+智慧+網格”的全域化網格治理模式。在嘉興通過在物業服務不斷疊加,業務內容持續升級、邊界不斷延伸,從而形成與政府合作的城鎮全域生態模式,便是在西塘模式基礎上更新的2.0版本。而在廣州海珠區,保利大物業模式已升級到3.0版,其特征是通過住宅、商辦、城市、生態等多種業態服務模式疊加,迅速在同一區域實現多元服務覆蓋。
全域服務新模式的探索,對于政府而言,覆蓋了以前管理的很多死角,提升了區域治理的精細化程度;對于物業企業而言,可以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完善服務模式,也找到了確定性的增長空間和機會;對于行業而言,推動行業開辟了新的藍海和賽道,完善了整個產業發展模式和專業能力。
保利物業副總經理靳勤表示,推行全域服務的同時也在倒逼企業自身的發展。一是提升服務標準和精細程度,二是流程管理高效優化,三是信息化程度和人才建設加快。
鄉村振興,發展、建設、治理既是重點工作,也是有利抓手。物業企業從城市走向鄉鎮,參與協同鄉村產業提升、社會建設和基層治理,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是作為民生保障“軟基建”的意義所在,也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全域服務城市發展應多方共治、共享
報告指出,城市服務正在成為物業管理行業的下一個風口,頭部物業服務企業正在加碼布局,繼續摸索前行。當物業服務企業從社區走向城市,城市空間的運營需要企業擁有更強大的基礎服務能力、大型項目綜合管理能力以及社區資源協調能力,對于智慧科技平臺的搭建以及智慧科技在城市運營場景的應用十分重要。因此,企業開拓城市服務,一方面可以開拓新的業務線條,為政府解決治理難題;另一方面,繼續發揮平臺屬性,做好城市管家,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
現階段城市服務尚處于發展初期,市場集中度及競爭程度較低,對于物企來說尚有較大的市場空間,以保利物業為代表的先進入的物企正在逐步加大布局,經過多年對城市服務的不斷拓展和探索,已經進入收獲階段。例如保利物業打造了“鎮興中國”服務品牌,深耕城市多元業務和城鎮全域,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公共及其他物業服務項目數量為473個;城市服務收入占總收入比重不斷增加。
業內人士認為,城鎮化、政策引領以及城市治理需求等因素決定了全域服務市場的空間。服務城市發展得益于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全民支持等多方共治、全民共享的結果。
靳勤認為,隨著公共管理的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城市文明、經濟發展、產業導入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全域服務未來發展的著力點應聚焦公共管理的痛點、難點,同時政府、企業以及業主多方形成共識,并共治與共享。物管企業是要結合當地情況、政府需求和百姓痛點定制方案,一城一策,實現差異化服務。同時,尊重業主訴求與建議,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推進,真正將物業公司搭建成為業主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和平臺。
程鵬建議,根據物業管理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針對該行業的獨立屬性,就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適時修訂、完善,并加大普法力度;同時,應明確物業企業與業主雙方的責、權、利關系和邊界,讓業主物權得到充分保護,明確各主體責任,對物企、業主雙方行為進行有效約束。此外,進一步提升物管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特別要加強基層人員的專業培訓。建議把社區工作者納入國家人才發展規劃里,促進其職業規劃和成長。
張學良表示,未來物業發展應聚焦“五高”,一是高品質生活,找準發展方向,成為城市高品質生活的提供者;二是高質量發展,要突破傳統物業只是地產附屬品的局面,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三是高效能治理,全行業應將發展眼光從傳統物業轉變為聚焦社會屬性的大物業;四是高標準黨建,通過成立黨組織,加強黨建并引領物業協助居委會日常管理;五是高水平開放,應兼顧小區內外之間的關系,社區物管要納入城市治理中,同時應注意數據的開放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