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銀川11月18日電(記者蘇醒)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氫能產業發展規劃》(下文簡稱“《規劃》”),提出依托寧夏豐富的太陽能和風電資源,按照氫能全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的原則,引導氫能產業發展要素向重點區域聚集,推動產業鏈互補、應用鏈互聯、科技鏈條互促,建設寧夏“沿黃氫走廊”,努力打造全國領先、西北一流的綠氫產業發展高地、多元示范應用高地。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我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寧夏新能源資源稟賦優越,能夠為氫能產業提供豐富的“綠氫”來源。與此同時,寧夏擁有我國最大的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使得寧夏擁有豐富的氫能應用場景。寧夏將以可再生能源制“綠氫”為主要技術路線,延伸打造制氫、儲氫、用氫的全產業鏈,為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資料圖片)
“風光”無限 資源優勢顯著
《規劃》提出,依托豐富的太陽能、風電資源,寧夏將加快實施一批“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示范工程,穩步提升可再生氫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逐步降低制氫成本、提升綠氫供給比重。整合區域內電力資源,探索多能互補耦合制氫,形成制備方式多樣、利用途徑多元、生產成本較低的綠氫制備產業體系,建設綠氫規模化生產基地。
在寧夏發改委能源發展處氫能產業規劃相關負責人陳琳看來,寧夏發展氫能產業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明顯。一是新能源資源豐富,具備支持發展氫能產業發展的良好資源條件;二是寧夏氫能應用場景豐富,未來綠氫耦合煤化工、氫燃料電池汽車、天然氣摻氫、氫儲能、氫能熱電聯供等重點應用場景均可實現,同時還將向儲氫、運氫、加氫等多領域拓展延伸,具備促進氫能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突出優勢。
作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寧夏“風光”無限,新能源富集。近年來,寧夏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持續擴大,風電基地、光伏園區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快速發展,裝機規模先后突破千萬千瓦。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新能源裝機規模達2900萬千瓦,其中風電1444萬千瓦、光伏1457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占全區電力總裝機的46%,居全國第三,已成為全區新增電力裝機主力,清潔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顯。2021年寧夏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97.5%,居西北前列,可再生能源制氫發展潛力巨大。
同時,陳琳認為,當前的技術手段下,氫很難實現大規模遠距離輸送,寧夏擁有多元的氫能應用生態,可在煤化工、冶金工業等領域耦合綠氫,推動“灰”氫轉“綠”、以氫換煤、綠氫消碳,破解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瓶頸。
此外,分析人士還指出,依托寧夏光伏組件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勢,可為氫能產業上游提供優質、低成本光伏發電裝備。目前,寧夏已經建成全球最大單晶硅棒及切片生產基地,聚集了隆基、中環等國內光伏行業龍頭企業,形成了多晶硅、單晶硅棒、硅片、單晶電池和組件等較為完整的光伏制造全產業鏈。
“綠電”制“綠氫”助力能源轉型
《規劃》中提出,前瞻布局氫能產業,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拓展氫能應用場景,提高氫能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走出一條以綠能開發、綠氫生產、綠色發展為主的能源轉型發展之路,有利于寧夏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有利于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火電基地,寧夏承擔著國家能源戰略儲備和“西電東送”的重任,長期以來面臨著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強度和總量居高不下等挑戰。氫能作為新一代綠色能源,其技術開發和應用是支撐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和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深度脫碳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寧夏把氫能產業作為發展清潔能源、促進綠色低碳轉型、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方向,依托寧夏現代煤化工、清潔能源聚集優勢,大力支持氫能產業發展,謀劃實施了一批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及綜合應用示范項目。
在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電解水制氫生產車間內,一派“綠意盎然”:綠色的地面,綠色的墻面標語,綠色的輸氫管道,就連車間外立面也“穿”上了綠裝。遍布工廠內外的“H2”符號,提醒著每位來訪者,這里產出的主要產品是綠氫。
據介紹,該項目創新利用“風光互補”模式發綠電制取綠氫、綠氧,并將綠氫、綠氧直供化工系統替代化石能源生產高端化工材料,從而實現節能降碳。
寶豐能源總裁劉元管說,通過“綠電”制取“綠氫”,每一立方米氫氣的生產成本在0.7元左右,已經和煤制氫氣的成本相差不大。目前生產的綠氫直供化工系統替代化石能源生產化工材料,每年新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萬噸,每年新增消減化工裝置碳排放總量的5%。寶豐能源以每年新增3億標方綠氫的速度不斷擴大產能,未來將形成年產百億標方、百萬噸綠氫產業規模。生產的綠氫一部分直供化工生產系統,一部分用于氫能交通領域,助力綠色交通發展。
氫能產業發展仍需補齊短板
《規劃》明確,到2025年,寧夏可再生能源制氫能力達到8萬噸以上,力爭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達到100萬-200萬噸;展望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氫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節能降碳效果明顯,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陳琳認為,《規劃》明確了寧夏氫能產業的發展目標,指明了氫能產業的具體發展路徑,有望帶動氫能相關產業投資與發展,為寧夏氫能企業創造更大發展空間。
但另一方面,目前寧夏氫能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氫能產業鏈布局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產業引導政策和體制機制不健全、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匱乏、新材料以及精密加工等領域技術相對薄弱等短板亟待補齊。
對此,陳琳等人提出,未來寧夏需集聚多方合力,為氫能產業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一是完善產業政策引導機制。更好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支持氫能在工業、交通、建筑、儲能、民用等領域的示范應用,加快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制定差異化政策,為氫能產業規模化、商業化推廣奠定扎實基礎。
二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企業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與各類創新主體合作,集中突破氫能產業技術瓶頸,有序開展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示范。
三是加快培育氫能裝備制造業。圍繞氫氣制、儲、輸、加、用全產業鏈,引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重點實施新型電解槽、氫氣純化設備、儲氫瓶及儲罐、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和氫能汽車組裝項目,加快推動氫能裝備制造業發展,形成集群集聚和規模效應。
四是構建“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創新機制。依托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加大氫能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培育和引進力度。支持企業與職業技術院校合作,開設氫能產業與技術相關專業課程,共建技能型人才實訓基地,加快培養本土氫能產業高技能人才,形成分布合理、梯度均衡的氫能人才結構。同時,建設新能源產業研究院,開展氫能產業政策研究、技術推廣,組織產業鏈創新主體開展重大技術聯合攻關,培育本土氫能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