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網沈陽11月18日電 (記者 趙桂華)11月18日上午,在沈陽“新民市‘數字+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發布會”上,新民市4戶設施農業種植戶從民生銀行沈陽分行行長程清亮手里接過了授信牌。
此舉意味著,運用新民數字鄉村平臺大數據成果辦理的民生銀行“農貸通·小微信用貸款”授信成功。4戶農民在授信期授信額度內,用手機隨時提款,隨時還款。這是數字與金融的完美契合,是政府、銀行、數字技術研發企業對于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有益探索,是遼寧省“數字+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首貸。
據了解,此次新民市政府與民生銀行的“數字+金融”合作,呈現出三個亮點。
一是實現農業產業鏈與金融供應鏈“兩鏈協同”。目前農業大數據信貸普遍使用農戶土地確權、補貼數據發放貸款。新民“數字鄉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集成了農戶的房產、設施農業、種植作物等產業數據,使信貸模型更精準、信息綜合可信度更高,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和金融供應鏈的有效協同。
二是以政府“統一平臺”打通信貸“最后一公里”。將金融服務嵌入“數字鄉村”系統,通過“微信小程序”直達農戶手機,金融機構只需對接新民“數字鄉村”系統,即可完成農戶線上貸款流程。此外新民“數字鄉村”開發統一數據接口,金融機構可依權限自動調用補貼、設施農業、農戶信息等各類數據,解決當前大數據信貸常見的數據重復采集、應用場景不豐富、數據可用性低等問題。
三是“可用不可見”數據技術搭建開放的金融生態。“數字鄉村”系統綜合戶籍、房產、補貼、設施農業、戶廁等農戶多維度信息,建立“政府農業大數據+農戶授信”評估模型,采用多方安全計算、深度學習等技術,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一方面保護了農戶個人數據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將數據包裝為成熟的數據產品,可供各類金融機構使用,搭建政府、金融機構、農戶多方共贏的農村金融生態系統。
新民市是遼寧省省會沈陽所轄區域最大的縣(市),全域面積占沈陽總面積的1/4以上。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列全省前三、蔬菜產量列全省第一,是遼寧省、沈陽市的“米袋子”和“菜籃子”。一年來,新民市先后獲評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在全國鄉村振興百強縣中位列第55名、全國農產品數字化百強縣中位列第21名,可以說,新民已經步入鄉村振興的快車道。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民市積極布局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農業”促進產業興旺,實施設施農業“一棚一碼”,為全市5.5萬個大棚每棚賦予唯一身份;以“農業農村一張圖”確保生態宜居,構建了基于GIS地圖可視化農業大數據平臺;以“數字鄉村小程序”推廣鄉風文明,利用微信小程序在農村的用戶基礎和連接能力,構建鄉村政務服務、便民服務、三農服務的統一入口;以“農戶精準畫像”實現治理有效,通過數據清洗、整理,從多角度為農戶進行精準畫像,形成全市首個農戶信息基礎庫,目前數據超過3000萬條,涵蓋52.2萬人,占全市人口97%。
以“數字+金融”帶動生活富裕。深度挖掘農業、農村、農戶數據價值,建立“政府農業大數據+農戶授信”評估模型,將金融服務嵌入“新民數字鄉村”系統,為廣大農村經營主體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構建可持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使數據成為“新農資”,破解涉農主體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可以說,在實施“數字+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上,新民已打下堅實的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