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11月15日電(記者高少華)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購物節落下帷幕,電商平臺競爭策略調整疊加疫情等諸多因素影響,天貓、京東兩大平臺沒有再像往年一樣公布各自的商品交易總額(GMV)。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國內電商和零售業逐步邁向行業轉型的新階段,“雙十一”不再簡單依賴通過價格戰來拉動GMV增長,業界將更注重追求用戶忠誠度、客戶留存率和業務盈利能力等。
(資料圖片)
“雙十一”展現中國消費活力和經濟韌性
“雙十一”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購物節,2021年全網銷售總額達到9520億元人民幣。每年“雙十一”,都是見證中國消費活力的一扇窗口。
阿里巴巴國內數字商業板塊總裁戴珊表示,今年“雙十一”是一屆社會參與角色豐富、多元的“雙十一”,也是一屆數字技術投入密集、智慧化程度高的“雙十一”,更多線下實體參與到數字化、智能化的線上經營。今年,有29萬品牌、數百萬中小商家、主播報名,超過2100萬商品參與了天貓“雙十一”?!巴ㄟ^今年天貓雙十一,我們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內需潛力和消費活力,中國經濟和產業的持續韌性?!?/p>
今年天貓“雙十一”穩中向好,交易規模與去年持平。淘寶天貓產業發展及運營中心總裁楊光表示,和往年相比,新品、新品類受到消費者青睞,一大批消費新趨勢集中涌現。除了外界關注的增長迅速的玩具、寵物、運動戶外、珠寶“新四大金剛”行業,今年天貓“雙十一”還出現了近150個成交額增長超100%的趨勢品類。
京東集團發布的“雙十一”消費趨勢報告顯示,今年“雙十一”理性健康消費興起,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消費端和產業端共同踐行低碳生活和發展,萬物皆要“綠色減碳”“節能減排”;傳統文化底蘊打造國潮消費崛起等。
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雙十一”GMV的增速逐步放緩,而在今年,天貓、京東都沒有對外公布各自的成交額。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虎東認為,天貓、京東不再公布GMV應該會是常態,其實在今年的618,一些平臺也不再開始關注GMV,這說明以流量轉化為促銷思路的模式正在發生轉變。
數字供應鏈賦能實體產業發展
扎根實體經濟,賦能實體產業,成為今年天貓、京東兩大電商平臺的發力新風向。依靠自身供應鏈優勢、大數據優勢、技術優勢等,天貓、京東作為電商平臺正積極助力實體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戴珊表示,2009年,第一屆天貓“雙十一”只有27個商家報名,到今年有29萬個來自全球的品牌參與,此外,還有數百萬產業帶商家、中小創業者一起參與進來。“雙十一”已成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共融共生的集中印證。
許多中小商家在“雙十一”找到了生意增長的確定性。一些中小商家進入“百萬俱樂部”“千萬俱樂部”,陽江臥室家具、濟南全屋智能、山東兒童家具等多條產業帶在天貓的整體成交額實現同比三位數增長,這些產業帶也是中小商家最密集的地區。
對許多品牌商家來說,在“雙十一”期間不僅收獲了成交,還收獲了更多品牌會員。在天貓平臺上,今年有130個品牌的會員成交額超過1億元,會員成交額同比增長100%的品牌超過5600個。會員成為品牌“復購”的主力軍,也為品牌長期可持續經營創造了條件。
京東雙十一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從消費端來看,過去五年(2017-2021年)參與京東雙十一的用戶數增長了近9成;而在產業端,過去五年參與京東雙十一活動的商家增長了65%,商品種類擴充了83%,新品牌增加了40%。展望未來,消費升級主要表現為消費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產業效率的持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