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5月16日訊(記者 暢帥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新聞社與能源基金會近日聯合舉辦2023年第一期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專家學者們就中國能源轉型路徑提出建議。
中國新聞社總編輯張明新說,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歷史起點——經濟轉型、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戰略和政策目標相互疊加。面對諸多目標,如何實現統籌兼顧,如何實現先立后破,從而達到穩步有序轉型的效果,成為當前備受關注的議題。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在出席論壇時表示,能源轉型做好“先立”,應立電源、立儲能、立電網。鄒驥認為,當前中國正處在一個加大投資的好時機中,但一定要把握好投什么。應利用20年左右的時間把非化石能源“立”起來,同時嚴控化石能源的增量,以期實現能源順利轉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杜祥琬表示,加強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利用有利于能源體系的獨立性和安全性。他表示,對能源資源稟賦的認識是影響能源政策和能源戰略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準確認識中國能源資源稟賦是正確認識本國國情的要素,也是影響我們國家能源政策、能源戰略的關鍵點,所以對于確保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引導能源轉型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意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發表線上講話稱,在“雙碳”目標推進過程中,中國會面臨巨大的產業結構變化,勞動生產率提高,碳排放下降,GDP會繼續增長。“我們估計到2060年中國的GDP會繼續翻兩番,也就增長4倍,會從現在的100多萬億元漲到400多萬億元的規模,這是一個了不得的增長。”
朱民稱,從2020年到2060年,中國有機會以碳中和為主要抓手來再創輝煌,這是一個從能源到生產、消費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模式變化,可稱之為范式變更,這對于中國整個經濟社會活動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周原冰表示,要在未來40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面臨排放總量大、減排難度大、制約因素多等挑戰,需要迅速形成能源電力轉型的強大合力,而規劃建設大范圍高效配置的大電網,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科學規劃布局跨省跨區輸電通道;二是持續優化區域骨干電網網架;三是不斷完善各級省級電網的主網架。
中國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表示,要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有力促進能源轉型。
葉燕斐表示,解決煤電保供問題應從需求側想辦法。對于重大工業用電用戶,要根據季節和用電需求對其生產能力進行調節。在居民用電方面,夏季(8-9月)和冬季(春節前2月)電力峰值負荷過高,主要是由于建筑能效過低。為此,要完善規劃和激勵,加快提升建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