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4月8日訊(記者 段思琦)2023年4月6日,中國老年健康調查(CLHLS)第九次調查數據發布會在武漢舉行。本次發布會作為2023世界大健康博覽會長壽時代高峰論壇的系列活動,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泰康長壽時代研究院、泰康公共衛生與流行病防治基金、武漢大學董輔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武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醫學部部長、黨工委書記唐其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學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榮譽主任、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曾毅,進行了開幕致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教育部經濟學長江學者、北京大學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曉燕,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許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流行病學室副主任呂躍斌,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副主任醫師張里程,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沈可,出席發布會并分別介紹相關情況。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社會調查中心副主任趙耀輝,武漢大學董輔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潘杰,進行了點評與討論。發布會由泰康保險集團戰略發展部總經理、泰康長壽時代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明強,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張旭熙聯合主持。
唐其柱首先代表武漢大學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敬意,強調“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為應對老齡化挑戰提供極具參考意義的數據和依據。
作為“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的發起人,曾毅介紹了“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的發展歷程。他特別感謝北京大學領導對調查的大力支持。“中國老年健康調查”于1998年啟動,目前已持續25年。第1-7次調查由國內外聯合資助,第8-9次調查完全由國內自主,1998-2022年9次調查累計入戶訪問13.6萬老年人。他表示,“中國老年健康調查”今后將繼續發展,努力為中國健康老齡化做出更大貢獻。
主題演講環節,雷曉燕從項目背景、發展特點、問卷結構、數據共享、科研成果和發展潛力六個方面介紹了“中國老年健康調查”整體概況。她指出人口老齡化是全球趨勢,中國老齡化速度更快,在此背景下“中國老年健康調查”(CLHLS)和“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為中國全國性老齡健康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源。相比于前八次調查,“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第九次調查覆蓋全國省/市/自治區的個數從23個擴展到27個,覆蓋大約50%縣/縣級市/區。
雷曉燕介紹,該調查數據具有五大特點:第一,中國最早開始收集的全國性老齡健康調查;第二,世界上類似調研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樣本量最大;第三,全球百歲老人樣本最大的基因數據庫;第四,有相應較年輕的老人作為對照組;第五,數據信息豐富,涵蓋人口學、社會經濟、健康及行為、生物醫學指標、基因信息等。她強調,“中國老年健康調查”具有長期性、前瞻性、廣泛性、多樣性和跨學科價值,將能夠為健康預測、社會政策績效評估、交叉學科研究等提供獨一無二的數據支撐。
張許穎介紹了“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第九次調查全國面上調查的情況。他指出,第九次調查凸顯長壽時代下關注家庭幸福的主題。相比于之前的調查,第九次調查新增家庭幸福模塊,擴展了住房養老、養老儲備等問項,增加了成年子女樣本和孝道指數測量,完善了老年情緒量表、抑郁量表等,并首次實現了電子化調查,追蹤樣本失訪率僅為3.8%。
呂躍斌匯報了“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第九次調查八個長壽地區典型調查的情況。他指出,典型調查于2009、2012、2014、2017和2021年進行了5輪調查,主要收集8個長壽地區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群問卷信息、體檢信息和生物醫學樣本等,為分析生物標志物對健康長壽影響提供了獨特的數據支持。
張里程總結了關于中國骨衰老慢病的研究現狀,并匯報了基于“中國老年健康調查”開展骨衰老慢病的研究成果。骨衰老慢病不僅嚴重危害個體生命健康,而且顯著增加社會負擔。然而,目前骨衰老慢病的防治存在疾病認知重視程度較低、流行病學數據統計不足、疾病風險評估量表不夠完善、社會負擔數據研究尚缺等問題,限制了骨衰老慢病防治策略的制定。在曾毅支持下,團隊在“中國老年健康調查”中增加骨衰老慢病相關評估變量,在完善評價量表、描述疾病特點、分析影響因素和預測發病趨勢等方面對骨質疏松進行了詳細分析,未來將繼續深入對關節炎、脊柱退變等老年人群體慢病的研究。
沈可介紹了“中國老年健康調查”數據共享和成果概況。目前已有大量基于“中國老年健康調查”數據的中英文學術研究。這些學術成果從聚焦高齡老人擴展到了全體老人,從關注老年個體擴展到老年家庭,并覆蓋了健康狀況與死亡風險、生活質量、居住安排與代際支持、醫療與照護、老年健康行為、老年貧困與保障等多元化議題。同時,基于“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的政策研究,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了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成果、具有科學理論根基和經驗政策支撐的咨政建言。她指出,未來研究可在老年人力資本、老年消費、健康預期壽命、死亡質量、代際互動和支持等方面進行更多探索。
最后,劉國恩、趙耀輝、王健和潘杰等領域專家對會議內容進行了點評與討論。劉國恩指出,“中國老年健康調查”完成了長時間、高質量的數據收集工作,實屬不易;該調查是目前中國少有的公開大型微觀數據庫,惠及全社會;未來依托該調查數據,將能為老齡政策制定提供更多有意義的依據。趙耀輝指出,“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的開展體現了曾毅的高瞻遠矚,其長期追蹤性、信息豐富性和前沿敏感度,為其他大型微觀數據追蹤調查提供了優秀榜樣。王健稱贊,“中國老年健康調查”團隊嘔心瀝血的工作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為社會提供了真實世界寶貴的數據庫,并對未來合作提出了展望。潘杰指出,老齡化本身也體現了健康改善、預期壽命延長的“勝利”,“中國老年健康調查”的開展不僅促進了多學科的交叉和合作,而且激勵更多學者加入到數據共享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