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基金報
經歷去年新基金發行大年后,今年A股劇烈震蕩也加快了基金清盤節奏。截至8月6日,2022年清盤基金達到111只,平均存續3.4年,已連續三年下臺階。其中有10只存續時間還不足一年。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牛市尾部或弱市中成立的新基金,更容易在凈值下跌中觸及清盤線,導致生命周期縮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發行大年后
再現次新基金陸續清盤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6日,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量達到111只,為第五年突破百只關口。其中,運作不滿1年就宣告清盤的基金就有10只,7只為權益類基金。
從近年運作不滿一年就清盤的基金來看,在股債市場大跌中,投資者對次新基金的表現更加沒有耐心:2017年-2018年清盤的一年以內次新基金數量都超過40只,2021年結構性行情中,32只清盤的次新基金中18只為權益類基金。
北京一位中型公募基金經理表示,成立于弱市的新基金,在建倉期打開申贖后,可能存在大比例贖回的情況,主要是認購期間,不少資金參與的目的并不是長期持有,或是“幫忙”等短線思路導致。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池云飛分析,一方面,市場波動加大前,通常都會經歷一段不錯的行情,新基金發行更容易,市場波動加大后,更大的基數也會加大次新基金清盤的數量;另一方面,很多次新基金可能發在高點,由于缺乏較長時間的業績說服力,市場波動加大時更容易被投資者遺棄。
匯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表示,部分在牛市尾部發售的新基金高位建倉,導致凈值大幅度下跌,投資者損失慘重,基金規模迅速縮水;而在熊市行情中發行的基金,投資者申購熱情降低,基金規模長期低迷,所以新基金清盤的絕對數量會有所上升。
清盤基金平均存續3.4年
連續三年下臺階
從存續時間看,今年清盤的基金平均存續3.4年,相比2020年、2021年的4.29年、3.51年,已是連續三年下臺階。
從歷年清盤基金的數量看,與基礎市場的走勢也密切相關:2017年債市下跌,97只基金告別市場,其中59只是債券型基金,23只還是成立不滿一年的次新債基;而在2018年股市熊市中,更有378只基金清盤,權益類基金多達282只,44只不滿一年的新基金中,權益類基金占了23只。
上述北京中型公募基金經理表示,一般來說,清盤基金的類型與對應的市場表現不佳存在正相關關系。因為清盤基金一般具備業績不佳、策略劣勢明顯等特征,而這些特征容易在對應的市場環境不佳時出現。
池云飛也認為,市場行情不好時,一些業績表現不佳的小微基金更難吸引投資者,也更容易被清盤。此外,市場牛轉熊及發行大年之后這一現象也容易加劇。
“行情較差時,除了基金因為業績差遭遇投資者贖回,也有基金公司主動清盤部分風險暴露大或不適合當前市場的產品,導致清盤基金數量增加。”匯成基金研究中心分析。
上述北京中型公募基金經理表示,目前公募產品主要有小規模基金清盤、持有人大會表決清盤、不符合監管要求清盤、基金合同期滿清盤等幾種情況,部分情況有改進空間。
“基金清盤的設置,核心要將持有人利益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投研能力。”該基金經理稱,比如對于規模5000萬清盤門檻,可以適當降低,但一旦到了相應金額應實行嚴格的清盤制度;對于業績也應該進行一定考核限制,比如連續五年或更長時間,如果無法給持有人一個合理的業績回報,也要求強制清盤。
池云飛也認為,對一部分業績競爭力不高、未適應新市場環境的基金,妥善進行清盤能釋放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資源,是基金市場成熟的表現。當然,基金管理人也要多反思原因,更合理安排基金的發行節奏和產品線布局。
匯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表示,基金公司發行產品應從持有人利益出發,打造更專業、更精品、更細致的產品線,注重長期投資規劃,而不要追求短期的市場熱點。其次,在市場行情火熱時對新發基金數量應有所管控,避免接連發行同質化高的基金。最后,也要加強投資者教育,鼓勵投資者進行長期投資。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