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蔡麗 陳榮廷 記者劉昊)11月9日,在廣西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新忠村大山里的養鵝基地里,飼養員正在把剛孵化的小鵝進行篩選隔離,一只只剛孵化不久的小生命站立在深秋的冷風里,像一群群頑強的小戰士,等待工作人員篩選、分欄養殖。
新忠村第一書記歐興樹告訴記者,這個位于大山里的養鵝基地目前占地600多畝,主要是在部分村集體的閑置荒地上建設,這樣能充分把集體資源利用了進來,僅集體經濟入股分紅,每年養鵝基地就能為村集體創收六七萬元。
“除了養鵝基地的收入,這片資源豐富的大山也是我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們在山上放養了80多箱蜜蜂,雖然純粹是野生放養,但每年都能收割兩次蜜糖,這幾年蜜糖價格好,而且我們村的蜜糖品質高,不愁賣,蜜糖的收入每年也有六萬多元。我們還建有竹筍加工廠,每年也有不少的創收,而且還提高村民竹筍產業加工的積極性,輻射帶動效果非常好。”歐興樹指著遠處茫茫的大山跟記者說道。
作為“十三五”的貧困村之一,雖然地處偏僻山區,但新忠村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過多點開花的模式,依托山區優質的自然資源,在青山綠水上做文章,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既保住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也打通了通向小康生活的增收致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