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清豪 /
初為人父,總有“望子成龍”的愿望,即便自己在幼兒園工作,熟稔“成長有其自己的規律”“人生是場馬拉松,不必在乎起跑線”的道理,也不例外。
兒子2018年7月出生,取小名“嘉允”,意為“允許其好”,是為人父母的樸素愿望。嘉允13個月時會叫“爸爸”“媽媽”,會指著自己的鞋子喊“鞋”,雖然隨著奶奶的口音有點兒莊河味兒,但也讓人開心不已。我樂觀地預測,他會越說越多,在兩歲左右進入語言敏感期,然后迎來語言的爆發期,愛說話到停不下來。可是嘉允到了一歲半,便不再說話,表情達意只用手一指,然后“嗯”地一聲,讓我們自行體會。譬如,手指一下廚房的櫥柜,然后“嗯”一聲,那是餓了,櫥柜里是放餅干和奶粉的地方;指一下“便盆”,再“嗯”一聲,那是要方便了。
因為這個事,我和愛人想了不少辦法。問當寶媽的同事,說確實也有這情況,也在想辦法解決;問老一輩的父母,說是貴人語遲,你急個啥?問我們幼兒園園長,一位幼教專家,說是都怪你們父母太聰明啦,孩子一指,你們就會意了,這樣就更不愛說了。再者,孩子還需要語言環境,需要高質量的陪伴。
看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那我們就變得“愚鈍”點吧。我們裝作不理解嘉允的“嗯”,手指一點也失去了原來的神力,這樣嘉允的“嗯”變得越來越急促,聲音越來越大,我們咬碎鋼牙,仍裝作不懂,略顯急促地問他你要干嗎呢?但嘉允非但沒有說話,反而趴在地上打滾,哭得眼淚汪汪,最后尿了褲子。此后的幾次都收效甚微,為了讓孩子少上火,只能作罷。
試試高質量的陪伴吧,共讀繪本。嘉允倒是喜歡聽,但不管問什么,回答仍是“嗯”。看出了我的低落情緒,園長又給了我一本繪本,說:“這本不是給孩子的,是給你讀的。”這本繪本叫《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么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 “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里的風這么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以前怎么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醍醐灌頂,原來,我們是牽著蝸牛散步的人。急不得也催不得,只有精心、細心、耐心地陪伴,才能靜待花開,收獲美好。一切慢慢來。我們依舊聽著嘉允的“嗯”,也問問他想要做什么,只是語氣不再那么急迫,我們依舊給他講故事,陪他讀繪本,和他交流感受,不再急著要一個答案。
就這樣過了半年,嘉允的“嗯”依舊,但和我、和媽媽的關系更親密了。那是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們一家三口在小區玩耍,嘉允玩兒得很開心,不停地“嗯”“嗯”表達興奮之情。孩兒媽問嘉允:“爸爸媽媽陪你玩兒,你開心嗎?”他“嗯”了一聲,又問他:“你愛爸爸嗎?”嘉允沉吟片刻,大聲地說出一聲,“愛!”哦!我的孩子,你總算不再只會說“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