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互聯網金融入口大門正在關閉,行業整頓勢在必行。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一些代理注冊公司和張江行政中心處獲悉,關于互聯網金融類企業注冊已經暫停,但截至發稿仍未獲得上海市金融辦的回應,仍有多家代理注冊公司表示沒有任何影響,仍可照常注冊。
2016年新舊年交接之際,由互聯網金融帶動的網絡理財、財富管理大行業,有兩件大事發生。一是以e租寶等為代表的大規模非法集資案件爆發;二是去年12月28日銀監會下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P2P網貸監管細則在“意料之外”出臺。
《辦法》一方面明確了監管權下放至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并實施備案制;另一方面,明確未來開展P2P網貸業務的平臺應該具有“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字樣。
在“混戰時代”,地方金融監管層承受著《辦法》規定、社會責任等多方面壓力,正在逐步加強行業整頓,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伴隨著2016年監管細則從征求意見到真正推出,將是行業重度洗牌的一年。
暫停注冊
“該類公司現在只能在自貿區做了,其他區拿不到注冊地址,1月9日下了一個政策。”上海一家注冊代理公司的客戶經理王先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該政策即上海市金融辦下發的“上海暫停互聯網金融平臺注冊”。
另一家位于上海徐匯區的代理注冊公司工作人員卻否認了上述說法,他表示,現在仍可以做,由于其公司尚無法拿到其他區的注冊地址,因此能夠辦理的地址僅為浦東陸家嘴(47.470, -1.14, -2.35%)(47.470, -1.14,
-2.35%)、臨港和自貿區,由于地段和政策不同,注冊公司的成本也不盡相同。“臨港為1500元、陸家嘴為6000元,外高橋(19.840, -2.17, -9.86%)(19.840, -2.17, -9.86%)保稅區要9000元。”
該工作人員稱,目前接手的所有互聯網金融類注冊公司中,注冊在陸家嘴地區的占絕大多數,而外高橋保稅區作為“老自貿區”,享受多重具有“唯一性”的金融政策,且受地理區域影響,能夠被注冊的地址數量有限,因此成本較高。
“互聯網金融類企業注冊暫停。”面對代理注冊公司兩種不同的答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致電浦東張江行政大廳,就上海互聯網金融類企業注冊情況進行詢問,獲得了上述回答。至于暫停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具體類別,該行政人員表示,可赴窗口具體咨詢。
截至發稿,本報記者尚未從上海市金融辦獲得相關回復。上海市工商局有關人士也表示,沒有從上海市金融辦獲得相關通知,并不知情。但是一位接近上海市工商局的人士對本報稱,不排除個別區縣或者金融辦獨自下發類似的通知。
一位接近金融辦、日前參與相關會議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此次通知是上海市金融辦以及相關部門共同討論的結果,不允許“互聯網金融”、“金融信息服務”等字樣的企業注冊。
“曲線救國”
面對注冊門檻的“鎖死”,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并沒有太大“感覺”。在他們看來,雖然注冊暫停,但依然有不少變通路徑。
“開展業務不需要注冊相關字樣企業,其實對行業并沒有影響。”網貸之家CEO石鵬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注冊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照樣可以開展P2P業務。
而同樣被推至臺前的字眼還包含“信息服務”、“信息咨詢”、“商務咨詢”等,文字游戲似乎已經成為更多人心中的對策。
除此以外,購買殼公司也是通路之一。此次“暫停”引發了更多人對于傳統金融企業想要進行互聯網金融轉型而受阻的擔憂。對此,積木盒子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魏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經歷了前兩年的發展,行業發展的黃金期已經過去,目前再想尋找行業機會已較難。“阻擋了正常需求是小概率事件。”魏偉稱,如果想要在這個“紅海”檔口再撈一筆,有大量的標的可以購買。
而購買殼公司的生意并不是暫停互聯網金融平臺注冊之后才被人們注意到,網貸行業發展初期就已大量存在,本報記者了解到曾有一家山東公司一個人注冊了七八家平臺,不斷地左手倒右手。
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新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繞道而行”的問題具體分為兩個層面。
一是不再允許企業名稱中含有能夠引發“互聯網金融”聯想的字樣,比如目前采用較多的“金融信息服務”字樣。如果是這一含義,那么想要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換一個公司名稱注冊或者收購含有能夠引發“互聯網金融”聯想字樣的殼公司均可。
另一方面,則是不再允許新注冊的企業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劉新宇稱,該類操作較為復雜,無論從工商局或者金融辦的角度出發,監管機構在網貸新規中“機構名稱”和“備案登記”等措施沒有落地的情況下,很難找到有效抓手來禁止企業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企業則可以通過投資其他已經運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成為其股東,或者采用企業并購等方式運營。
理財類機構問題高發
從當前金融發展局勢可見,互聯網金融的活躍呈現了雙刃劍態勢,一是更多創新金融模式釋放了隱藏在投資者間的“金融壓抑”,帶來了新的財富增長窗口;二是讓更多的“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機,伴隨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等詞匯火爆的同時,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也被更多人所熟知,并且付出了血的代價。
上海市金融辦穩定處副處長甘雨粒在《上海非金融機構投資理財活動相關情況調研報告》一文中指出,截至2014年底,上海線上P2P注冊運營企業117家,年度成交量300億元。線下各類涉及第三方理財業務的機構已高達數萬家,其中僅黃浦區就有近3000家,在擴區之前的自貿區注冊的“金融信息服務公司”機構亦將近500家。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上海網貸平臺共有213家,其中問題平臺為98家,幾近一半,貸款余額達753億元。
上文中還指出,目前以投資理財為名的所謂金融創新,尤其是以P2P網絡借貸為代表的各類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公司通過線上線下展開活動,成為新的非法集資案件高發領域。
監管權下放后,各地方金融辦監管壓力驟增,一位上海網貸平臺負責人表示,細則出臺之前,問責方向不定,如今方向已定,地方金融辦要“扎緊”、“收口”。對行業清理整頓的前提是要先“關門”,整體行業復雜性已經突顯,如果再放任更多的進入者,行業清理的難度只會上升不會下降。
監管收緊
“監管趨嚴是明確的趨勢。”魏偉表示,此次暫停并非僅針對P2P網貸行業,還包括多種互聯網金融模式,投資類、私募類等均在叫停范圍之內,事關互聯網金融多項業態的監管細則已相繼落地,在此過程中,地方金融辦承壓逐步上升,各地開始梳理思路,研究具體監管方式和體系。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2016年將是重度洗牌的一年,現有的平臺數量至2016年年底消失一半是比較合理的數字,但是在此過程中,投資者、監管層、行業三方能否經得起“大清洗”,成為關注的焦點。
點融網創始人郭宇航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他曾在銀監部門召開的閉門會議上諫言,未來或可實行破產法隔離機制,監管部門、行業協會或第三方機構能夠出面,對于出現經營困難但債權真實而非跑路的平臺進行接管,保證行業平穩過渡。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監管的重量級不會像監管銀行一樣。”魏偉表示,如果將監管看作“一本賬”,目前行業規模值得監管部門投入多少人是劃算的,這需要考慮。“全國100人都是多的,分散到各省份,一個省也就2~3人,因此要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監管方式。”
例如推送至中央數據庫,建立標準化信息披露標準,打造一套系統統一管理,目前整個行業存在欺詐風險和業務風險,而監管層更多應監管欺詐風險。
《辦法》第五條指出,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有權根據本辦法和相關監管規則對備案后的機構進行評估分類,并及時將備案信息及分類結果在官方網站上公示。在更多業內人士眼里,這是監管的有效抓手,投資者在做決定之前,先到金融辦網站進行查詢,這足以決定平臺的生死存亡。
在《辦法》下發之后,一位上海P2P網貸平臺負責人表示,他對于監管層關注的焦點已經轉移至一行三會高層的變化傳言之上。“目前許多對于互聯網金融的言論實際上出自某些未來可能參與一行三會管理的高層官員。”上述負責人稱,目前已經確定下來的發展路徑是否會因整體金融體制改革步伐而受到影響,包括混業經營、分業經營等監管思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