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文來自Medium,原文標題為《RECONSIDER》,作者為DHH,虎嗅編譯。
大概在12年前,我作為聯合創始人創立了Basecamp——一款極簡的項目協作工具,它可以幫助項目團隊實時跟進進度,可按月訂購。
這個小工具可以幫到一部分人,讓他們的工作變得簡單順手。至少比通過郵件和私信方式分享文件要好點兒。而且我們享受其中,對于我們的員工來講,Basecamp也只不過是個工作軟件。
僅此而已。
它沒有顛覆任何東西。它也沒有加入10億美元級的獨角獸俱樂部。它也永遠不會成為獨角獸。甚至更糟糕的情況是:即使多年以后,Basecamp仍是一個只有不到50名員工的小公司。我們甚至在舊金山都沒有一間辦公室!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無聊,對吧?我為什么要聽你在這里瞎扯?這里不應該是創業成功者的雞湯分享區么?比如你是怎么拿到幾億美元的風投,或者起碼也該有個融資的雄心壯志吧?畢竟哪個心智正常的人會花費十幾年的時間經營公司,卻連想要吞并別人的雄心都沒有。
唔,我之所以在這里說這些其實是為了提醒你,也許,僅僅是也許,你已經深陷在當下的“顛覆”狂潮之中,但顛覆其他公司并不是創業者的唯一動力。也許這種“顛覆”的熱情的如此強烈,行于所有動機之前不僅是因為你在創業,而是普遍存在于每個人心中的毒瘤。
這個問題的一部分看起來是,如今沒有人再滿足于來世界走一遭、在世界留下點兒痕跡。沒錯,現在他們根本是TMD想要擁有這個世界。能夠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已經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了,他們想要支配整個市場。他們能夠服務于顧客也已經不夠了,要俘虜顧客才滿意。
事實上,如今如果你不為互聯網效應和積極盈利贊頌歌的話,你就很難很如今大多數創業者產生共鳴了,除非你能夠發現什么能夠吸引所有人眼球的事情。
受這種氛圍影響,“創業”這個詞已經被縮窄成為用來形容對于支配商業市場的追求。創業變成了對獨角獸的狂熱,變成了通往他們定義中的成功的工具。互聯網時代的創業者們被獨角獸這一虛構的生物迷了心智。但是,有誰站出來指責他們么?相反地,獨角獸的概念卻每時每秒地被不斷強化。
讓我們從后往前捋一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自認為的獨角獸潛力股上下了不少賭注,這幫人自稱為天使投資人。天使?真的么?你從一個宗教比喻中給自己摘取了一個自私的綽號。
拿到天使投資僅是整個流水線上的第一步而已。如果你很善于使用關于創業顛覆的流行詞匯,并對類似“軟件吞并世界”、“舊金山灣區”等的神圣故事帶有足夠的景仰之情,你就可以在你的創業項目上順風順水。
而且天使投資僅僅是三位一體的創業投資中入門階段。當你成功融完天使輪之后,沿著這條康莊大道繼續前行,你將能夠很快拿到巨額風投,進而被大眾認可。最后,如果你的項目足夠厲害,你還將有機會在投資銀行家面前試鏡,讓他們掂量你是否是真材實料,是否能夠一直閃耀到股票禁售期之后。
你猜這些人管上面所講的最后一個階段叫什么:套現的機會。從銀行那里拿到投資是通往財務天堂的必經之路。很狡猾是吧?之后,你一旦成功了,你便再次重生,同時神圣的創業閉環也就完成了。阿彌陀佛!
你可能會想,筒子,我在乎什么呢?我很特別。我會為成為獨角獸全力以赴,繼而長出一個獨特脫俗的角。所以究竟是不是金融家們在養著我根本不重要。只要他們給錢,他們愿意,我可以叫他們美元爸爸。又不會掉層皮!所以,首先,你要從天使們那里拿到很多的錢,不顧一切地只為成為下一個大獨角獸。然后你再從風投那里拿錢,讓公司的盈利蹭蹭蹭長,這樣才能誘惑投資銀行家,讓他們認為值得把你塞進公開市場,或者最終你也可以成為獨立的科技巨獸。
同時,沿著這條既定路線走,你還會不斷積累越來越多的老板級人脈。更多的人愿意站出來為你指點一下江山,他們會指點你怎樣讓公司估值下的零變得更長,讓你創業的海市蜃樓在空中變得更大更高。當然一旦你拿了他們的錢,他們就不再僅是指導,而是你欠下的債務。當然,一系列絮絮叨叨的互惠互利也隨之而來。
現在,如果你真的希望在接下來的5年里,成為下一個價值500億美元的Uber,我想某種扭曲的邏輯還是行得通的。但也值得你多花點兒時間重新考慮,這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蛘?,更準確地說,這樣的創業是否正中了你心中所想。
不要只是盲目地接受外界對于“成功”的定義,因為那是他們的狂歡。是這樣的,狂歡看似精彩,誘惑而迷人,但你都不用剝去太多表面的東西,就知道那表面之下并沒有你想象般強大。
讓我們退后一步,看看這種成功的概念有多么的狹隘。
首先,請仔細思考這個問題:你為何在這里?
“在這里,你可以接觸到最頂尖的企業與最火的創業公司:除了是創業公司,世界最頂尖企業的高管們也會加入到這場發現未來的盛會中,他們將與時下行業的變革者們見面,碰撞火花。”——互聯網峰會邀請函
也許以上這段話中道出了你狂熱創業的原因之一:“最頂尖企業”、“最火的創業公司”。換句話說,你為此心動,想要證明自己也是個獨角獸的料。那成,你也長了只獨角,遍身白毛,你生來如此還不行么。
那好,我們再來回答一遍這個問題,“你為什么在這里?”,可能你還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你為何在這里:都柏林、愛爾蘭、歐盟?難道你不知道通往獨角獸俱樂部最快也可能是唯一的路就在舊金山灣區某個床墊么,一個租金只要每月4000元美金的床墊。
因為硅谷北部每時每刻都忙于顛覆所有,所以它還沒顧得上來顛覆地理給人們帶來的空間阻隔。所以你會認為,如果天使或VC還沒有登門造訪,那一定自己仍不夠優秀,對么?
實際上,“你為什么在這里”想要問的是“你為什么要創業?”。我不相信大多數人創業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下一個獨角獸企業。也許你會被它迷惑,但絕不會是唯一動力。我想你來思考一下更深層次的創業動機。首先,我來抱磚引玉,貢獻幾條我對于Basecamp的思考:
我想為自己工作。按照自己的節奏。走我自己的路。我想由我來定義它,不去考慮其他生意人對它的盈利期許。關于公司獨立性的陳詞濫調其實聽起來都挺稀奇古怪的,但當你在董事會上被只問為何加快增長,燃得更猛,就像坐上了超音速飛機那樣時,你才會了解獨立性的好。
公司的獨立性如氧氣一般,當它存在時會自然得讓你感覺不到其存在。而一旦它消失,鑒于你拿了投資人的錢,你便要接受大師們的指點江山了。并且絕大多創業公司最終都會將公司的獨立性雙手奉上。而一旦“獨立”的小火車哐哧哐哧地開起來,那是幾頭牛都拉不回來的,中途也不會允許你下車,最要么摔入懸崖要么達到了IPO的終點站。
我當初做產品只是想將它賣給懂得欣賞它品質的人。而品質可能是盈利和用戶服務質量之間唯一可能存在的聯系。這和你為了要抓眼球,繼而將用戶的注意力、隱私和尊嚴批量打包出賣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
我現在還要說另外一個陳詞濫調:獨立性就是誠信做事。很簡單。誠信工作而已。我做一個好產品,你給我一個好價錢。這場交易不需要涉及任何類似于“商業化策略”等行業術語,因為它用的是極簡的邏輯,甚至我三歲的兒子都可以理解。
我當初做產品時想要落地生根,與同事、顧客、產品都建立起長期的關系。如果我在這些關系之間加入了VC,那它只會成為定時炸彈一般的存在。如果我不以10倍甚至100倍的利益回報,解除危機,那么我隨時會被炸得血肉模糊,更別提我竭力要維系的長期關系。而我,已在我最理想的工作狀態中將近20年了,也是我的互聯網工作經歷中最久的。
另外,我們與Basecamp上的付費用戶打交道已有11年之久!我和Jason Fried在一起工作有14年了,而不斷壯大的Basecamp團隊也快10歲了。
我將把這種長壽的狀態繼續下去:現代工作不欠你什么。也許你說,如今所有的關系都是短暫的。盡可能地活躍于各類關系之間,才能建立我的威望。然而,真的是這樣么?反正我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也沒有法則證明這樣做的必然性。
我當時猜想,創業最好的結果可能是達到收支穩定。 從抽象角度來說,30%的概率掙300萬美元、3%的概率掙3000萬美元、0.3%的概率掙3個億的效果都是一樣好的。但實際上,你通常會試圖讓利益最大化,那么哪種會是你的選擇?
有30%概率賺到300萬美元的公司和有0.3%概率賺3億美元的招聘策略顯然是不同的。后者有著射星、登月這般宏遠的目標,并不像前者只專注于如何度過一個個難捱的周一早晨。
再說回我的工作。我當初希望自己工作之余還能找到些樂子。想兼顧愛好與家庭,希望工作充滿激情、時常上上Hacker News,想知道下下下一版Javascript框架長什么樣子,我要怎么借此優化產品的注冊入口。
我當初還十分擁護每周強制工作40個小時的規定,因為每周過后,我都覺得爽歪歪了。我不會經常覺得自己欠誰的,不像之前每周只工作2、30小時那樣。人生這幾十年只會有一次,所以即使我要為了錢要公司賣掉,也絕不是現在。
以上我的所有創業動機都與舊金山灣區的創業理念背道而馳,那里信奉“要么變強要么滾蛋”。對于我們,最初創立Basecamp完全是將其作為第二職業。我們耐心地堅持了一年,在它可以開出一個令人能接受的工資之前,必須要避免全職化的風險。這意味著,我們要放慢擴大用戶群的速度,不能急于擴張,因為我們要研究明白誰再是真正需要我們產品的人。
時下的創業神話廣為流傳,我司似乎相形見絀,難道因為這樣我們就連家創業公司都不算了么?我們不曾想統治世界,不曾想贏得全部市場和顧客。甚至,我們都沒有拿得出手的“里程碑”。更甚至,沒有一連串的融資歷史。沒有IPO計劃。沒有收購計劃。
我們對于贏的定義不包括確立壟斷地位。我們也不靠消滅競爭對手取勝。同時我們也不遠阻擋別人進步的腳步,不處心積慮地挖角別人的員工來走創業捷徑...我們成功是因為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和”世界,而不是“或”世界。我們可以成功,別人也可以成功。
所有這些聽起來浮生若水,就好像我們沒有抱負一樣。但我管這種叫節制。叫現實。叫靠譜。因為這是一個謹慎縝密的計劃,一個深思熟慮的追求,我們看透了世間生命與愛的遞減效應(注:德國經濟學家戈森曾提出一個有關享樂的法則:同一享樂不斷重復,則其帶來的享受逐漸遞減。),其中的深意超越了商業上的成功。實際上,不僅僅是遞減,甚至還會有負面回報。
我有很多互為競爭關系的企業家朋友,他們擁有過傳統定義里的成功,我也時常與他們聊天。而我們聊得越多,我們越意識到瘦死的駱駝并沒有馬大,成功轉瞬即逝。
說了這么多,我其實是想說:創業的世界里有著一個巨大的陰謀!大家都為拿下最大利益疲于奔波。尤其是那些投入了大量金錢成本的人,他們會把對于金錢的追逐變得合理化——“為了群體利益”,沒有絲毫的反諷或者自省。
時不時的,這種利己主義會以寓意深刻的面貌呈現出來。當你聽見天使投資人吹噓說“就憑你當然看不出下一個獨角獸是誰的”。你會慌,你會為了成為局內人而全力以赴。然后,你竟會欣然接受投資人只在創業過程中付出的有限投入。你會覺得“雖然我不知道誰是下一個被扶上墻的爛泥,但為了我的六只勞力士(注:VC教父級人物Tom Perkins曾在一次節目中表示他的一只理查德·米勒腕表值六只勞力士),金主們請繼續!!”
可惜我對創業精神的討論在業內根本不懼代表性!這也是為何“顛覆”理論可以成型。因為不管是金主、資金或是客戶,你都只能擁有其中極小的一部分,所以獨角獸的神話故事可以一直流傳下去,蠱惑人心!緊接著,你的業務會走入一個嚴寒而未知的世界——如果沒有他們的錢,你所做的一切僅僅是個笑話。
但請不要輕信那些神話!他們已經成功讓世界相信舊金山是成功的唯一希望,雖說你可以盡力跟隨他們,但是跟隨本身是膚淺的。而你最好是把你的饑渴、你的平凡向我們一樣注于產品之中,向世界展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榮耀、什么才是主導世界。
如今,他們已成功將媒體訓練成了歌頌他們業績的傳聲筒,媒體們對他們的成就頂禮膜拜。你可以看到每天的文章版面都充斥著“A股!”“市值!”“股權套現!”。
但到最后,他們才是財神爺。
道德在與資本的大戰中時常敗北。這一切受貪婪的驅使,而當你服務于貪婪時,它更會變本加厲。
-“隱私也拿來賣?”
-“沒問題啊!”
-“對待合同工就像對待一個二等公民合適么?”
-“這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
顛覆狂熱已形成,并變身成了廝殺的許可證。大家都被此洗腦,揮刀斬向身邊的一切。
并不是說這種雄心壯志全然邪惡,但是在創業的世界中,它的比例已經失衡,人們對于“顛覆”投入了過多的關注、給予了過多光環。
而當VC作為創業公司的主導開始講故事的時候,這種扭曲更被加劇了。另一方面,VC們需要持續不斷的PR戰,以此達到他們的目的。因為他們不會僅有一次的勝利喜悅喂飽。
我希望你能明白,獨角獸展示出的東西就猶如雜志封面模特的臉——是被修飾了n邊,努力改造了數小時的結果。
網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企業平臺。最低的入門門檻,可以讓最多的人都進來。我愛互聯網。低門檻、高流量,差異化。但不要假想錢可以從這里進來。那個入口不在這里。
重新檢查并審視自己的創業動機,如果你有膽量,請對金錢說不,然后做出點兒真正有用的事情。在世界上留下屬于你的痕跡。
控制住你的野心。
然后,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