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在新股股價遭遇接連爆炒的背后,實則不僅造富了原來的大股東及公司高管,而且還給那些幸運中簽的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收益。長期下來,隨著新股暴富神話的持續演繹,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投身于打新乃至炒新的行列。由此一來,實則也從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新股的爆炒熱情,并把新股的價格炒到了天上去。
然而,隨著新股股價的瘋狂炒作,不少新股的股價已從底部攀升數倍乃至十余倍之多。至此,即使在以往新股發行前會有市盈率發行監管紅線的約束,但在股價持續飆漲之后,這種發行監管紅線已然沒有太多的意義。之后,雖然此時的新股價格已經爆炒數倍,而其價格也已經遠離了合理的價值區域,但因其瘋狂的賺錢效應存在,也由此吸引了大量的接盤俠,而擁有低廉成本的大資金與大機構,卻已經獲利豐厚了。
時至目前,隨著市場得以逐步回暖,新一輪IPO也有望得以重啟。不過,對于此次IPO的重啟,卻在某些細則上修改了游戲規則,由此也給市場帶來了不少的影響。
其中,最為核心的,莫過于打新市值配售的規則修改了,且將會在未來的IPO打新過程中采取中簽后再繳款的形式,由此改變了長期存在的預繳款機制。與此同時,在新規中還強調了擬取消募集資金使用方面的門檻等,并修改為信息披露要求。由此一來,實則也暗示著管理層欲借助此次新規改革來實現注冊制度的逐步過渡,讓市場逐步進入到注冊制的運行模式。
那么,在打新規則修改以及注冊制度逐步推進之后,又能否打破A股市場長期依存的暴富神話現象嗎?
鑒于前者,對于今年首批10家IPO,仍然采用舊的打新方式,即需要實行預繳款制度,而非中簽后再繳款的形式。至于隨后的18家IPO,則將會在12月分兩批完成發行。由此可見,在舊的打新模式之下,仍然會對市場存量資金起到一些分流影響。
不過,對于隨后的IPO發行,則采用的是新的規則,即中簽后再繳款形式。至此,對于這種新的打新方式,實則會給市場帶來幾點影響。
其一、利于投資者的打新,有望開啟A股市場的全民打新時代。
其二、會進一步促使市場資金利用率的提升。
其三、將會激發市場對大藍籌股票的關注熱情。
其四則是借助新的打新方式來起到減緩市場存量資金的分流壓力,為市場減輕了負擔。
不可否認,在IPO打新新規之下,隨著參與人數的大幅增多,未來也將會進一步降低整體的中簽率。與此同時,隨著新增規模的大幅增多,實則也將會進一步攤薄打新者的打新利潤,而借助打新來實現高收益的概率也有所降低。或許,從某種程度來看,隨著打新規則的修改,新股中簽難度會越來越大,由此倒逼部分機構資金尋找其它更具有保值增值能力的投資品種之上,或逐步促使打新資金回歸二級市場,從而間接減弱了新股造富的推動力量。
鑒于后者,實則在此次IPO新規細則中,已有為日后注冊制鋪路奠定基礎的跡象。
事實上,對于注冊制度而言,其本質還是強化以市場作為主導,并由市場來判斷企業的生死命運,且不會對上市公司的申報材料進行實質性的審核。顯然,這也是與核準制度存在最本質的區別。
時下,在IPO新規細則之下,實則進一步強調了簡化發行流程,放寬審核流程,并逐步完成向信息披露的過渡。對此,這其實就是為注冊制度鋪路的真實寫照。
但是,在注冊制度運行模式之下,核心還是在于強調中介機構的盡職盡責功能,并以保薦機構的先行賠付制度給予補充,進而達到強化中介機構相關責任的目的。
除此以外,還得注重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進一步強化市場的交易活力。否則,在“只進不出”的市場環境之下,結合市場監管政策的疏漏,實則也很難從本質上打破新股暴富的神話。
或許,在當前仍然頗具賺錢效應的打新與炒新的模式之下,對于何時打破新股暴富神話的問題,我們還得要邊走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