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情轉暖,定增也開始向好,但是與上半年的火爆相比明顯理性了許多,參與的機構也少了一些,更重要的是,消失了大半年的折價效應終于重現(xiàn)。
中國基金報記者 王杰
近期,折價效應再現(xiàn)定增市場。與此同時,定增窗口指導新規(guī)落地,業(yè)內人士表示,此舉將使定增市場逐漸趨于規(guī)范化。
去年下半年市場走牛以后,二級市場的火爆引燃了定增這個一級半市場。Wind數據顯示,今年年初到6月15日期間,僅私募基金發(fā)行的定增產品就多達5628只,超過了去年全年水平。
據了解,去年低點發(fā)行的許多定增產品在今年上半年賺錢效應凸顯,這是吸引大批資金迅速涌入定增市場的最主要原因。深圳一家大型私募的基金經理表示,當時的投資人都不問出處、不問公司、不問定增方向。
基石投資管理合伙人韓再武說:“4月份以后,我個人感覺市場已經不正常了:以前一家公司定增也就十幾二十家機構,四五月份則動不動就幾十家機構扎堆,這種狂熱追捧導致市場上出現(xiàn)大量的溢價報價。”
事實上,基于對后市的看好,他們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已經采取了非常積極的報價策略。但是,隨著市場行情的節(jié)節(jié)攀升,漲幅到了他們不能接受的地步。他們意識到泡沫背后的風險,“最后的結果就是,我們拿不到票了。”
據了解,基石投資于5月份發(fā)行了一款定增產品,但在一片混亂的泡沫里,韓再武實在下不去手,最終決定不投了,然后,頂著投資者的質問,生生忍了兩個月。不僅如此,他們還取消了產品原本商定的1:2杠桿。
回過頭來看,這個決定簡直是浩劫中的諾亞方舟。許多機構就沒有這么幸運,有些機構沒有配置組合,整只產品參與一只股票的定增,有些甚至溢價參與定增,還有些機構以上兩者兼具并給產品加了杠桿。股市上行之時,賬面收益還比較可觀;股市暴跌之后,部分機構則損失慘重,甚至從市場上消失了。
一家私募的投資經理透露,股市暴跌時,有一家同行兩周就爆倉了,“他就投了一只票。股價一直跌,銀行就會提示補錢。已經虧成那樣了,劣后的客戶怎么會給你錢?沒錢補的話份額就被收走。”
不過,隨著行情轉暖,定增也開始向好,但是與上半年的火爆相比明顯理性了許多,參與的機構也少了一些,更重要的是,消失了大半年的折價效應終于重現(xiàn)。據介紹,去年定增平均折價8.5折左右,目前市場行情大概是八折,仿佛是回到了去年牛市的開端。韓再武也認為,又到了定增的配置時期。
市場回暖之后,與股票相關的產品也會受到追捧,加上一級市場機構多、資金大,定增火爆是必然。“前一陣子單票的定增產品少了許多,估計最近又會冒出來。”前述私募基金經理笑言。
日前,定增窗口指導新規(guī)落地,調整內容涉及定增前的停牌時間、穿刺到最終投資人以及定增價格的制定。業(yè)內人士表示,新規(guī)讓定增可以更加公平透明地進行,市場也將逐漸趨于規(guī)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