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本月最新兩家收到私有化報價單的在美上市中概股,明陽風電和瑞立集團等中概股回歸再次引發市場關注。
估值差異是回歸主因
據記者統計,截至11月13日,已有34只中概股企業今年以來收到私有化收購要約,創下歷史最高水平,中概股的“回歸”大潮風起云涌。
談及中概股回歸的動機,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中美市場企業估值的差距是中概股回歸的主要原因。
中概股協會理事長兼秘書長唐兆凡認為,中概股在美國的估值要遠低于國內市場的估值,尤其是只在中國市場認可的商業模式,這些企業在美國并不是很受青睞。
北京某大型公募QDII基金經理也表示,中小市值的公司在美國市場更容易被低估,這對于沒有特別強烈國際化目標的公司而言,可能更愿意享受國內A股的高估值,中概股回歸更高估值的A股也將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3日,美國中國股指數的市盈率為14.70倍,創業板指數市盈率為78倍,創業板指的市盈率是中概股估值的5.31倍。
唐兆凡稱:“以暴風科技(行情300431,買入)回歸A股不足3個月市值飆至369億元為標志,中概股企業去紅籌、中概股私有化漸成趨勢,這種市場估值的示范效應對中概股有很大的吸引力。”
此外,美國證券市場的嚴格監管、高昂上市費用和訴訟多發也讓中概股避之不及。
北京某大型券商副總表示,由于美國市場監管相對嚴格、各項上市費用昂貴,中小市值公司容易被低估甚至遭受做空機構的攻擊,對于這類企業而言,美國的上市環境并不是特別好。
該券商副總表示,今年以來,已有30余家中概股企業宣布私有化退市,私有化無疑是中概股最大的概念,尤其是當前國內A股重新啟動IPO后,預計中概股私有化還將有比較大的發展。
“回歸”仍面臨
法律和金融風險
唐兆凡表示,中概股想私有化就必須把公司股票從基金、機構、小股東等散落各地的投資者手里集中過來,其難度可想而知。“中概股要想具備良好的私有化條件,包括較低的股價、較高的股票集中度,如果能最終控股在90%以上,就可以要求剩余10%以下的股份強制賣出,當然也會給這部分股票一定的市場溢價。”
回收股份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私有化的中概股大股東、董事和高管也面臨著很多法律風險,在美國,幾乎所有上市公司私有化都會伴隨著訴訟。
唐兆凡表示,在美國的法院中,確定中概股私有化的主要法律責任標準有兩個:完全公平性測試和業務判斷規則。
“如果美國法院采用前一種標準,中概股企業及其高管基本上無法逃脫責任;而若美國法院采用后一種標準,中概股企業及其高管基本上不會有太大麻煩。因此,中概股企業在私有化過程中應該采用最優的模式和交易結構,以避免法律和金融風險。”唐兆凡稱。
“當然,私有化之后能否在國內上市也是一個問題,”北京上述券商副總經理表示,“中概股私有化之后最大的不確定性在于,中概股企業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從美國退市后,卻無法確定何時在中國上市,甚至能否在中國上市。”
“中概股私有化存在一種新的模式和交易結構,可以避免這種不確定性,”唐兆凡稱,“比如在美國先不退市,而是先在國內借殼,等借殼成功后再進行中概股私有化,這也是符合兩地監管和法律要求,并避免上述不確定性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