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百出
每逢分析師評選季節,都是各家機構研究員斗實力、講文采、拼人脈的時期,今年也不例外:從各家分析師機構微信改名爭取投票,到吟詩作賦尋求眼球關注;從傾情巨制微電影,到邀請買方客戶旅游調研以獲認可。
“最近半個月都在出差和路演,資管營業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還有險資機構都要跑上一遍。一般上午和下午都會有安排,有時候午餐會和晚餐會都會變成公務,實在累得不行。”深圳某機構研究員透露,接近分析師評選活動時期,到各地拜票基本上占據自己全部的行程,“現在同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公司需要提前安排這類活動,從而搶到好機會。有時候,一些機構基本沒有見過面,上門拜訪只能爭取先混個臉熟,到投票時再進行‘勾兌’。”
據資深券商研究員透露,如果希望獲得好的效果,除了請客吃飯等常規人情動作之外,還需要靠自己對市場相對專業的理解能力來打動客戶,“比如強調過去推過的牛股,或者看好市場比較有新意、站得住腳的邏輯,即便是預測出現偏差,也需要給出理由讓買方繼續信任,只有前期溝通順暢,才能讓機構更愿意投票。
分倉模式扭曲投研圈
盡管券商機構對評選活動費盡心力,但不少買方機構已經對這類拜票活動有所不滿,直接原因在于券商投研價值不斷縮水,令買方難獲信任。有基金經理坦言,現在不少分析師研究報告的深度和參考價值并不高,調研不扎實、成文潦草、邏輯并不令人信服,很多研報連基本的參考價值都沒有,真正能夠指導投資的分析非常稀缺。
機構人士分析,由于考核機制的單一以及機構分倉模式的長期固化,讓多數研究員不得不參與到這些評選之中。“自從傭金分倉這種盈利模式形成后,券商投研已經開始扭曲,分析師能力被市場化定價機制綁定,而在券商內部也通過這種身價的排名進行考核,造成券商研究機構和買方機構之間形成了利益互動的關系,很多投研報告很難說有獨立分析的立場。”曾任某券商研究所所長的相關人士透露。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期監管部門對券商研報內容提出從嚴監管的要求,不少涉及研報違規的券商機構被直接點名并要求整改,這釋放了監管層規范投研市場的積極信號,未來券商拜票可能會逐漸失去市場。
據悉,已有券商研究所開始將第三方排名剔除在考核指標要求外,強化對自身投研專業人才的培養,部分中小券商機構研究所已經開始進行內部轉型,通過股權激勵方式留住人才,從而實現投研運作機制的轉型和創新。分析人士建議,投研機構需盡快清理浮躁的行業風氣,改變傳統的考核評價機制,提升專業投資服務能力,真正發揮好服務市場和投資者的責任。
每逢秋季,影響力頗深的券商分析師評選活動即進入啟動階段,來自各家機構的“拉票戰”隨之拉開帷幕。盡管此前已有分析師透露,希望能夠擺脫“第三方評選”的影響而專注投研,但多數研究員仍會用盡心力拉攏買方機構,拜票招數可謂花樣百出。
實際上,拜票的背后反映的是機構分倉模式對目前券商投研市場的扭曲。業內人士分析,當前券商單一的考核方式和盈利模式催生拜票現象泛濫,值得業內反思。而監管對研報要求從嚴,某種程度上也是在釋放規范證券投研市場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