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打新”已被投資者視為“無風險收益”式的抽獎活動,但事實上,網上打新和網下配售參與者依然面臨著持股的貶值風險,即在新股幾乎100%獲利的同時,用于打新的持股卻出現股價下跌,從而導致該策略出現虧損。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以滬深300指數為例,截至7月24日,該指數今年以來累計下跌13.56%,如年初買入等比例的滬深300指數成分股2000萬元用于網下配售,則持股部分將出現271.16萬元虧損。據統計,如實行“開板即賣出”的策略,在這種市場行情下,993名網下配售參與者中只有26人可以實現絕對正收益,占比只有2.62%,其余的投資者雖然可以從新股獲利,但整體收益仍然為負。
不過,考慮到眾多網下配售參與者本身就持有大市值股票,一些投資者還是流動股前十大股東,網下配售打新策略仍有較大優勢。例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葛衛東是平安銀行第七大股東、西藏礦業第七大股東和貴繩股份第五大股東;趙建平也是綠景控股、力生制藥和天龍光電等多只個股的前十大股東。對他們而言,參與網下配售獲得收益的風險更小。
盡管網上打新和網下新股申購均已被認為低風險收益,但仍有一些辦法可以將持股風險進一步降低。例如,華泰證券分析師羅毅對網上打新,就給出了“金融藍籌+打新”策略,認為金融藍籌股收益率變化小、抗跌性強,是網上打新市值擔保標的較優選擇,假設金融股的股息收益率為4%,對應的新股打新收益率在8%~15%區間,在藍籌股價波動±5%的情況下,“藍籌+打新+多賬戶”策略的年化總綜合收益率會在9%~21%區間內。此外,據華泰證券測算,銀行板塊的抗跌屬性極為明顯,在上證綜指累計跌幅近20%時,銀行指數跌幅僅為11%,其中工行、浦發、民生和農行分別下跌8%、6%、6%和5%,跌幅遠小于大盤。
此外,也有券商給個人投資者推薦了“融券+網下配售”策略和“期權+網下配售”策略,可將持股風險進一步壓縮。
簡單而言,“融券+網下配售”策略中,投資者可以分別融券賣出滬市和深市股票各1000萬元后,再以普通賬戶買入相同兩只股票,從而實現持股風險對沖;不過在目前券源稀少的情況下,該策略或需通過多只個股組合才能完成。在“期權+網下配售”策略中,投資者可以按照50ETF的持股比例,等比例買入1000萬元市值股票,同時買入對應數量的認沽期權,到期日前用上述持股贖回50ETF份額,然后對認沽期權行權,按照特定價格賣出50ETF,從而對沖掉持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