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港股大賽火熱招募:30萬獎金等你來
新浪財經Level2:A股極速看盤
新浪財經客戶端:最賺錢的投資者都在用
一根大陽線,抄底黃金來相見
11月份發布研報曾吸足眼球 網傳民生證券遭處罰
奇葩研報再一次成為輿論的焦點,這一次不是因為研報內容本身,而是因為有人因此遭到了內部處罰。12月5日,有消息稱,民生證券研報《和尚,你又在與哪個女人糾纏?》、《粉紅當道,宅腐盛行》因政治敏感性不強、文風失當,造成不良社會影響,一干人等被通報批評、責成書面檢查、扣發工資。
網傳民生證券奇葩研報遭處罰
12月5日9時48分,微博用戶@曹山石發布了民生證券兩篇研報因政治敏感性不強,文風失當,多人因此被處罰的消息。并配有抬頭為“關于給予研究院有關人員處罰的決定”的截屏。隨即,憑借@曹山石40萬關注量的粉絲效應,該微博被迅速、大量地轉發。
據記者在查看了上述微博后發現,通知中稱:“公司研究院部分員工近期撰寫的《和尚,你又在與哪個女人糾纏?——唐僧的911》、《傳媒行業“亞文化”深度研究系列之一:粉紅當道,宅腐盛行》兩篇研究報告因政治敏感性不強,文風失當,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而上述兩篇研究報告的直接負責人,包括民生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少君在內的5人被通報批評,并責成做出書面檢查,同時降低一級工資級別,扣發2015年第四季度績效工資,取消年度評優評先資格。而研究院的主要領導管清友和李峰也被通報批評。
11月份發布的研報 曾吸足眼球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上述兩篇研報分別發布于11月13日和11月25日。其中,由李少君撰寫的《和尚,你又在與哪個女人糾纏?——唐僧的911》,主要是重申911中級反彈還沒有結束,建議投資者關注從券商向地產、軍工、有色等藍籌且具有催化預期的板塊切換的可能。研報中寫道:“唐朝和尚一路上經歷了很多女人的糾纏,較早的有女兒國,后期有盤絲洞。看今天的市場,911中級反彈已滿兩月,大家不禁要問,我們也在思考:和尚,你又在與哪個女人糾纏?是女兒國王,還是盤絲大仙?”“我們911中級反彈還沒有結束,所以雖然不是剛剛收服了孫猴子,但也絕對不是抵達了盤絲洞。也許,還是在女兒國周圍晃悠吧。”
另一篇題為《傳媒行業“亞文化”深度研究系列之一:粉紅當道,宅腐盛行》的研報主要是想表述以90 后、00 后為代表的新生代,正聚集力量以“亞文化”的強勢姿態向主流文化挑釁的觀點。并預計未來3~10 年以內,亞文化相關的文化概念產品及其受眾人群將呈爆發性增長態勢。而研報內容中充斥著“宅、腐、萌、冷、黑、挖槽點、無節操等”二次元詞匯。
而這兩篇研報在發布之初都吸足了眼球,李少君更是因為撰寫了上述研報而化身段子手“火”了一把。
“事情已有定論,不想多談”
然而,記者發現,@曹山石發布的通知截屏并不完整,既沒有發布上述處罰通知的署名單位,也沒有時間,而@曹山石在微博中并沒有提及截屏的來源據記者在民生證券的官網上也未查到相關處罰的通知。
為了驗證上述消息的真實性,記者撥通了當事人李少君的電話,在記者提到上述處罰事件后,李少君表示:“事情已經有定論了,關于這件事不想多談。”通知中同樣遭到處罰的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12月5日晚間在其認證微博上發布了一條耐人尋味的消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而網友在下面留言的內容均是針對研報遭處罰一事。
對于研報遭處罰一事,網友觀點不一。有網友認為券商研報越來越離譜,需要整治。@嚴斌0309在微博中留言:“對工作不嚴肅就是缺乏責任心。老想著博眼球效應,干脆混娛樂圈吧。”@無情公子M點評道:“雖說鼓勵行文不拘一格,但券商的研報還是要拿出姿態來,做研究就要嚴謹刻板,不要總做些嘩眾取寵的事情,把研究的禮儀和風度全丟了。”
另有一部分網友認為處罰重了。@英之cai:“粉紅經濟那篇還好吧,起碼讓我們了解一下90后。”@嘻嘻嘻嘻和哈哈:“看了一下文章好像沒有什么大問題,賣方嘛,博眼球罷了,要不怎么賣。”
延伸:奇葩研報接連不斷
為吸引眼球增加曝光度,券商們近年來也是蠻拼的,研報的畫風更是朝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向越走越遠,從文藝體到雷人體,有網友直言,券商研報簡直要被玩壞了。
就在上述處罰事件曝光之前,12月3日,長江證券(000783)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員覃川桃再發布一部力作——《你大媽不是你大媽,你大爺還是你大爺》,該研報一經發布就在“奇葩研報榜”上牢牢占據一席之地。而江湖人稱“桃子姐”的覃川桃今年年初憑借“愛有多銷魂,就有多傷人”來形容市場便迅速躥紅,4月份的一句霸氣點評“俠之大者,為國接盤”無疑替她穩固了江湖地位。
而在此前有媒體就研報行文熱詞比較多,可能有些詞還不太雅觀,如何通過審核一事采訪了覃川桃,她當時回道:“我們這邊審核方面是不太管的,只要格式沒什么問題一般就都ok。”
針對券商奇葩研報接連不斷一事,記者采訪了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分析師桂浩明,他直言:“類似的研報為了博取眼球,不夠深入不夠扎實,取得一時的關注,但最終還是會被投資者拋棄”。他還強調:“券商撰寫研報,應該準確和嚴謹,真正為投資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