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10月25日)即是中信證券成立20周年紀念日,20年披荊斬棘的龍頭之路,20年風雨同舟的攙扶相行,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領導下的執委會將一切濃縮成582個字的內部信。在這582個字的背后,卻隱含著這家投行成長的豪邁與煩惱。
582字的內部信
昨日,中信證券向全體員工發送了20周年致全體員工的信,郵件內容如下:
各位同事:
2015 年10月25日是中信證券成立20周年紀念日。在此,公司執委會代表公司向二十年間為公司發展做出貢獻的所有員工,向關心與支持中信證券發展的所有客戶、股東及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二十年來,中信證券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堅持依法合規、穩健經營的理念,伴隨著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逐步成長為一家國際化的綜合性投資銀行。
二十年來,中信證券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累計為客戶實現股權融資超過9000億元、實現債券融資超過1.5萬億元,旗下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萬億元,為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二十年來,中信證券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靠的是全體員工的努力,公司目前在境內外系統擁有1.3萬名員工,這是公司發展的寶貴財富;靠的是客戶的信任,公司目前擁有2000多家境內外機構客戶、2300家企業客戶、420萬零售客戶,這是公司發展的不竭動力;靠的是中信集團等廣大股東與投資者的支持,這是公司發展的堅實后盾。
同事們,過去二十年,我們風雨同舟,并肩作戰,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和挑戰,我們始終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充滿信心,對公司的發展充滿信心。今年公司經歷了重大考驗,希望20歲生日成為公司新的起點。讓我們滿懷信心,倍加努力,繼續為我們共同的事業而奮斗,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祝愿全體同事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
二零一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從這封信中不難看出,中信證券人歷經20年奮斗,而今問鼎中國的豪邁,以及今年經歷重大考驗后,仍然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滿懷信心。
20年豪邁龍頭路
1995年10月25日,中信證券成立于北京。中信證券在成立之初并不屬于入第一梯隊,直到三大戰略陸續落地,兩大戰術使用得當。
在為國企解困的思路指導下,在創業板推出前的那些年,國有企業成為上市公司的絕對主力軍,而對投行而言,自然得大項目者得天下。在此背景下,中信證券大項目戰略應運而生。
據記者了解,中信證券早在1999年即制定了大項目戰略,從1999年確定“融資業務堅持高端路線”的大項目戰略之后,中信證券一直矢志不渝地完善和堅持這一戰略。
公開資料顯示,長期堅持終獲成功。2003年,長江電力(600900,股吧)公開發行上市,中信證券股票融資額排名市場第一,大項目戰略初見成效;2004年,武鋼股份(600005,股吧)增發,進一步鞏固了大項目戰略的優勢;2005年,中信參與股改項目總市值份額28%,而且主要是未來可能的“大項目”,2006年儲備的大型投行項目有中鋁、中行、國航、廣深等。大項目戰略可謂全面開花結果。
隨后,中信證券主承銷商或聯合主承銷了中國銀行、中國國航、保利房產、江山化工(002061,股吧)、工商銀行5單IPO項目,還擔任中國人壽、廣深鐵路、平安保險、中國鋁業、中信銀行等的A股主承銷發行。
不過,隨著創業板的推出,國家全力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構建,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環境日益成熟,中信證券大中小項目的業務架構日趨平衡。據了解,中信證券在2007年后相繼成立了中小企業發展融資部、房地產金融部、企業發展融資部,與麥格理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上,在此基礎上,中信證券近年來的投行業務也已向中小企業融資傾斜,并取得不素業績。
中信證券2002年啟動了大網絡戰略。緊緊抓住行業進入調整期的戰略機遇,進行了一系列兼并收購,先后收購了華夏證券、金通證券、萬通證券等,市場份額一舉躍為第一。
2006年,中信證券馬不停蹄地啟了動大平臺戰略,收購華夏基金、新設若干條與買方業務相關的業務線,加強打造基金管理、資產管理、集合理財、產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風險管理、衍生產品、金融期貨、商人銀行等業務,力圖突破買方業務的瓶頸,實現公司盈利的均衡增長,從而將融資業務的優勢和銷售網絡的優勢,與資金優勢相結合。
除了大項目、大網絡和大平臺戰略,中信證券自成立之初就開始了兩大戰術的運用,包括逆周期收購和順周期融資。
在中信證券成立之初,戰略重點在投行,而較少參與委托理財,因此躲過了2001年后因委托理財、挪用客戶保證金等問題帶來的全行業虧損,并面臨破產重整的厄運。
不過,恰恰是這種全行業的崩盤,給了中信證券一個以白菜價蛇吞象的大機遇。
2004年底,中信證券控股萬通證券;2005年8月,中信證券聯手建銀投資重組華夏證券,成立了中信建投證券公司,中信證券出資16.2億元持有新公司60%的股權;2006年,中信證券通過收購金通證券而形成的全資子公司中信金通證券正式成立。
經過一系列的收購行動,中信證券一舉奠定了行業龍頭地位,營業部數量由2004年的45家增加到2006年的165家,總資產從2003年底的118.1億元增加到2007年底的1897億元。
順周期融資戰術同樣實施的如火如荼。
2006年,中信證券成功完成定向增發5億股A股,籌資46.40億元,凈資產突破100億元,成為國內資本規模最大的證券公司;2007年8月,第二次增發3.34億股,募集資金總量約為250億元,增發價格為每股74.91元,在當時創下了增發價及融資額兩項紀錄。
今年6月15日,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稱將定向增發11億新H股,募集金額將約為270.6億港元。在定增對象名單里,馬云持股40%的云峰金融控股公司位列其中。
較早前的6月7日,中信證券公告擬向全國社保基金會定增募資115.2億港幣,引入全國社?;饡鳛殚L期戰略股東,并與該基金會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在境內外金融市場業務、股權及固定收益類業務、投資銀行業務等金融領域開展合作。
業界表示,如果說早年的融資是為并購和擴大經營。近年來的融資,則是順應了我國證券業資本中介業務的新特點。但不管是早期的融資,還是近期的融資,中信證券順周期的融資無疑是深刻認識到了證券行業的強周期特點。在牛市中國動輒數百億的融資,一旦錯過發行時機,熊市里以白菜價融資幾十億都難。
經過20年的發展,中信證券而今早已奠定中國投行龍頭地位,據中信證券2015年半年報,中信證券股票總承銷、債券總承銷等11項業務位居市場首位,主要業務均位居行業前列。
20年成長的煩惱
中信證券20年龍頭成長史,猶如一個少年的成長,有豪邁的建功立業,也少不了成長的煩惱。
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中信證券歷時一年,耗資9.3億元完成華夏基金100%股權的收購,并讓華夏基金兼并了旗下的中信基金,使其一舉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
不過,由于我國基金業彼時相關法律規定,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東最高出資比例不超過全部出資的49%。據此規定,中信證券必須出售部分華夏基金股權方可達標。
同樣據違反相關規定的還有中信建投證券。由于,中信證券擁有中信金通100%股權、控股中信萬通證券91.4%的股權、控股中信建投證券60%股權,不符合同一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只能同時控股一家券商、參股另一家券商的監管要求。
2010年11月,中信證券已經將所持有中信建投60%股權中的53%出讓,轉讓總價85.86億元,中信證券僅保留了7%的股權,符合監管要求。
2011年12月,中信證券引入五大股東,通過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拍賣,轉讓了華夏基金51%的股權。而隨著監管要求的調整,2013年,中信證券又以16億元的價格回購了華夏基金10%的股權。
如果說早年的這些煩惱可以一筆帶過,今年中信證券遭遇的則不得不說是重大考驗。
此前,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執行委員會委員徐剛、葛小波和劉威被警方要求接受或協助調查。這意味著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的8名委員中,已有4人被公安機關調查或要求協助調查。正如中信證券20周年內部信中所說,“今年公司經歷了重大考驗”。
不過,中信證券相關負責人表示,中信證券確實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但憑借股東方的支持、客戶信任和員工的齊心協力,中信證券一定能夠走出困境,在第三個10年實現更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