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房價保持瘋狂,這個鍋,其實可以推到理財產品身上——正是理財界的資產配置荒,把資金逼上樓市,想理性都理性不了。不過,在未來,仍將是理財出馬,專治畸高房價。這個未來的機會,其實已經日漸明朗。
買房:把消費假裝成理財
今天在北上廣買房的人,基本都抱著一顆投資賺收益的心。不過這種想法的誤區,融360小編已在《有錢該買房還是買理財?樓市這樣影響理財市場》一文中論述過。
自住房,它在物質上無非是個避風避雨避壞人的居所,精神上只是個奮斗目標和人生追求,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尤其不是躺著生錢的聚寶盆。
當然,太多人會表示不服,因為他們親眼看到了買房暴富的例子。但那些人是曾經低位入場,現在有多套房,而且已經賣掉或能賣出去的。那些先富起來的人確實賺了,但不代表后入場的人可以依樣葫蘆,別說你還完房貸的幾十年后房價難測,即便繼續漲上天,一旦限購限貸,你也賣不出去,無法變現。
現在買自住房,不是投資,只是消費。進場去炒,那是無腦;若是剛需,那是無奈,只能說每個廟里都有冤死鬼,時勢造英雄,更造冤大頭,不幸你就是。
滯后性,其實也你知道
頂著天價房價,硬著頭皮高位接盤的,顯然在為市場的滯后性買單。滯后性,你知道,就是中學課本里的“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自發、盲目導致滯后,古往今來未有免俗。
融360小編僅舉一例:在今天,“掃金大媽”儼然成了盲目投資賠大錢的代名詞,但別忘了今年開年金價四連漲,100克的金條一買一賣凈賺三千,最開始那一批掃金的老阿姨們,可是結結實實賺得盆滿缽滿——如果沒有她們的第一口甜頭,后來人又何來勇氣前赴后繼?
但是那些前赴后繼的后來人,現在或大賠、或小賠,英國脫歐都沒救出多少。
房市,也是如此。
理財市場,該出來背鍋了
可惡的是,一線城市房價即便有泡沫,也只會漲,不會破
當然,太多人會表示不服,反駁理由也有理有據:“想想美國次貸危機,看看日本房價崩盤!”
美國次級房貸危機,重點是“次級”而非“房貸”,問題出在人身上而不是房身上,短板是風控。但看看祖國的銀行抓住你一個小毛病就打死不批貸的高冷勁頭,就知道中國沒有這個風險。
日本東京都房價泡沫破了,那是因為城市化進程接近尾聲,房地產剛需不足,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找到了新的投資出口,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主導型轉變為出口主導型。
泡沫再大也不會自爆,需要有外力來戳,美國日本都是如此,可是中國的這個力在哪里,新的投資好去處在哪里?此時此刻手里有錢不買房,還能買什么?
房地產瘋了,理財本應成為替代品,然而,看看理財界已墮落成什么熊樣:
“一人賣信托,全家都是托!”
“PE投資經理,屁投資經理!”
百萬級別的投資渠道尚且魚龍混雜,如此不給力,融360小編真是不好意思論述收益率直奔2.0%而去的互聯網“寶寶”,和一言不合就“飛單”的銀行理財了。投資品種少,預期收益率低,無一員大將可以一戰——資產配置荒。
北上廣房價畸高,活像中國的高考,誰都能說出一大堆問題,但誰都給不出替代方案,所以就算應試教育再扯淡,大學生求職再困難,高考,依舊四十年如一日永遠是王道。
資金無處可去,只能涌入一線樓市,可一旦有了去處,降價將有如泄洪。
好在去處,已經有了。雖然現在還不很明顯。
攢不夠首付,先攢個門檻
錢是聰明的,總會向最能增值的地方流動,擋都擋不住。人民幣不就入籃SDR了嗎。眼看著匯率向6.8高歌猛進,央媽也沒激動成什么樣子。
融360小編認為,如果說過去二十年,投資和房地產相關的都賺了錢,那么接下來幾十年,海外投資是最值得看好的藍海。
未來的海外資產配置,將絕不僅旨在抵御人民幣匯率風險,更是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優質投資領域。
三十年前,房子幾乎是分配的,商品屬性非常之不明顯。在今天的高房價下變成了笑話的公積金,就是那個年代的產物。
后來,房地產市場化了,一路漲到今天。
一直以來,人民幣幾乎不流通或在限制下流通?,F在,人民幣入籃SDR,日漸國際化。未來,當人民幣國際化進行到一定程度,人民幣半流通甚至全流通了,催生的變化絕對是顛覆性的。
十年前勒一勒褲腰帶就能買的房子,十年后發現根本高攀不起?,F在不布局海外投資,你說是不是錯失良機?
“任何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不斷改變它。”說這話的人是19世紀著名數學家卡羅·雅各布。
融360小編認為,不應被高房價和資產配置荒困住,要捕捉變化,并在變化中求生存。攢不夠房產首付,可以先攢個海外投資門檻。QDII2門檻100萬人民幣,和北京學區房的首付相比,還是很輕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