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布2016年全國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以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陸續發布了上半年GDP“成績單”。據悉,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除黑龍江外,各地2016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均已“出爐”。
具體來看,重慶、西藏上半年GDP增速均為10.6%,并列全國第一;而山西、遼寧GDP增速則明顯偏低,分別為3.4%和-1%(據媒體報道),暫時位列倒數第二位和第一位。稍早之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7%。
“遼寧上半年GDP負增長與其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下滑有關,存在結構性衰退,即二產受去產能影響較大;而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較快的原因在于產業轉移加快,東部產業‘騰龍換鳥’,要素往成本低的洼地流動,再加上西部開發政策的大力支持,進一步促使西部經濟隆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在已公布的30個省、區、市GDP數據中,共有23個地區上半年GDP增速跑贏全國;此外,北京、上海、吉林三地與全國GDP增速6.7%持平;河北、云南、山西、遼寧四地上半年GDP增速均低于全國值。值得注意的是,GDP增速位列前三位的重慶、西藏、貴州均位于中國西部。而從2016年上半年GDP增速前十名看,西部省區最多,占了四個,除排名前三位的地區外,排在第八位的青海省經濟增速為8.3%。
那么,從各地區GDP增速情況來看,是什么原因造成其經濟走勢分化愈發明顯呢?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簡單按照東、中、西三個地域劃分來看,從經濟層面就會呈現出“一個中國,三個經濟體”的特征。東北地區以傳統重工業為產業支柱,在目前去產能的經濟轉型中必然受到沖擊。而西部地區高于全國平均增速主要是來自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速以及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更多轉向服務業、中西部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預計中西部經濟將維持相對中高速增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東部沿海和東北老工業區增速的放緩。
劉向東認為,對于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來說,在勞動、資金、土地、環境等成本高企的背景下,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應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加大創新力度等方式,以此獲得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