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過去兩年規模狂飆突進的基金子公司,今年以來接連被念了幾道“緊箍咒”。通道業務“大殺器”受到規范,預示著基金子公司的好日子即將到頭,狂飆時代暫告一段落。
7月27日,伴隨著市場大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一經媒體曝光就迅速引起市場關注。而對基金子公司來說,其中關于“銀行理財產品所投資的特定目的載體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于非標準化債券資產,符合銀監會關于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相關監管規定的信托公司發行的信托投資計劃除外”的規定,無異于當頭一棒,這意味著,銜接銀行資金與非標資產的通道業務將向基金子公司關上大門。
這并不是今年以來基金子公司遭受的第一次政策限制。5月初,基金業協會對于部分基金子公司違規開展資金池業務進行處罰,就已經敲響了警鐘。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控指標指引》兩份征求意見稿,更對子公司設立了一系列門檻,并要求建立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控制指標體系。
一環扣一環的政策限制,實際上是對之前幾年基金子公司監管套利下規模迅速膨脹的補課。曾經靠沒有凈資本限制和低費率競爭吹大的子公司規模泡沫,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警惕。過分依靠通道業務一條腿走路,實際上有違基金子公司設立的初衷。從這個角度看,盡管政策收緊勢必刺破泡沫,基金子公司狂飆突進將告一段落,規模或將萎縮,但也給基金子公司去通道化的轉型提供了動力。
實際上,可供基金子公司轉型的主動管理業務很多。不良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二級市場投資、海外投資等業務種類繁多,而且受到的投資限制較少,完全可以發揮跨市場投資的優勢,打通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資金與資產、本幣與外幣的藩籬,實現資金與資源、風險與收益的優化配置。從這個角度看,2016年或將成為基金子公司“再出發”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