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盡管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寒流和表現暗淡的A股,但正所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喜氣洋洋回家過年怎么也少不了。春節回鄉幾日,記者詢問了下親戚們買賣基金的情況,頓時發現身邊的基民越來越老道。
自2007年首次加入基民大軍的小姨,基金理財年限已經超過8年了。吃年飯時,小姨就笑嘻嘻地說,“還好沒聽理財師的,我在去年5月份就把基金贖回了,不然又得虧回去。”難怪小姨過年期間一直很高興,原來是躲過了去年三季度的血洗和今年1月份的大跌。
怎么這么厲害踏準了節奏?身為小學校長的小姨娓娓道來,她接觸基金還是2007年的5月份,正好一位好友在農行上班,應其請求,通過好友推薦購買4萬元基金,助其完成任務。剛一買就遇上基金漲勢喜人,小姨一陣狂喜,幾個月后,她的基金一度賺了8000多塊錢。
2007年10月,小姨乘勝追擊,又拿出了5萬元買了兩只剛剛發行的股票基金。可這一次,遇到了A股的“滑鐵盧”。
讓小姨目瞪口呆的是,新買的基金在2008年、2009年的跌幅已經超過了她之前“辛勤守候”的收益,最大的跌幅一度超過50%,讓她心痛不已,很長時間都不愿意談基金,當時還到處打聽該怎么辦。
但是這次大跌讓小姨更努力學習基金知識。“2008年投資基金對我正是個學習機會,理財理財,就是說財是要花時間去打理的。”小姨表示,她不僅花了很多心思到基金上,了解各類型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關鍵是調整好了心態。
“2015年5月份,我苦守了好多年的兩只股票基金終于回本了,還有點小盈利。雖然當時很多人都說未來還會漲,但是我還是怕虧損,而且感覺市場點位太高了,心想賺點小錢就算了,于是趕緊贖回了,沒想到還躲過了市場大跌。”小姨說。
目前小姨的投資策略是持續定投。她表示,在2009年她聽了銀行理財師的話進行定投,選擇了滬深300和中證500兩只指數基金,每個月定投500元,沒想到目前收益還不錯。“我現在準備加大定投的力度,市場越跌越要定投。”小姨一副老道的樣子。
加入基民行列超過8年,小姨從喜到悲到怒,從理財小白到理財達人,這或許是全國絕大多數基民的一個縮影。經過多年牛熊轉換,基民們應該更理解了風險和收益的含義,更懂得“理財”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