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丹上海報道
規模向來是口碑最好的背書,“龍頭老大”自然也是與“業績冠軍”齊名,歷來作為各家基金公司品牌宣傳的最大殺招。
1月26日,基金行業突然出現歷來未有過的爭論,兩家基金公司隔空辯論,誰的規模在2015年末排名第一。
爭端來自于一大早兩條行業稿件在社交媒體火起來,一條來自天弘基金,“含專項專戶,其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達10742億元,成為國內基金業歷史上首個破萬億的基金公司”;“天弘規模和用戶數蟬聯行業第一”。另一條來自華夏,“截至2015年底,華夏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總和達8644億元,已超越天弘,重登行業龍頭的寶座。”
那么問題來了,究竟誰是基金業的龍頭老大?
2015年已經收官,日前,公募基金2015年四季報也已披露完全,隨之,該行業展現出來的一些最新動態,亦層層浮出水面。
毋需置疑,2015年稱得上是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大年,雖然A股市場難免磕磕絆絆,但公募基金整體上還是取得了業績和規模上的雙豐收。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日前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國境內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已達到8.4萬億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85.15%。天相投顧發布的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全年,公募基金整體盈利達7146.92億元。兩者都是該行業發展史上的一大亮點。
而按照往年慣例,待上一年的基金四季報出爐后,各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變化尤其受到關注,今年更是如此,行業“老大”之爭如火如荼,是天弘,是華夏,還是易方達?各有不同說法。
對基金公司而言,往往基金規模的增長意味著公司盈利的增大,所以管理規模的多少直接體現的是基金公司的行業地位。
據天相投顧的統計,2015年,華夏基金其實是“最賺錢”的基金公司,其旗下各類基金去年全年合計盈利505.42億元。其次是嘉實基金,盈利492億元;匯添富、易方達、廣發基金、南方基金分別以394.14億元、385.87億元、356.34億元和312.79億元的盈利躋身前六;隨后的四家盈利“前十”是天弘基金、中郵創業、工銀瑞信和博時基金。
不難推斷,“前十大”規模的基金公司也將會大多出自于此,那么,誰是行業“霸主”呢?
1月26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若除去子公司業務規模,華夏基金已實現“王者歸來”,截至2015年底,母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總和達到8644億元,已超越天弘基金,重回“老大”寶座。
據公開信息顯示,含子公司業務在內,天弘基金2015專項專戶規模有4003億元,而含余額寶在內的公募產品規模為6739億元,若單從公募產品角度,其實,行業“老大”依然是歸屬天弘基金。華夏基金以5902億元位居第二,易方達以5760億元位居第三,工銀瑞信、嘉實、南方、廣發、建信、中銀、匯添富位居之后。
需要說明的是,在公募基金行業,評價基金公司綜合競爭力還有“全效資產”一說,因為貨幣基金規模折算成全效資產的比率較低,對基金公司利潤貢獻度較小,因此,基金公司公募規模排名通常還看剔除貨幣基金后的數字。而若這樣排名,據基金業協會公布的名單,2015年位居行業老大地位的則是易方達,其公募業務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為2704億元,其次是華夏基金,規模為2206億元,南方基金、嘉實基金、工銀瑞信規模也均超過了2000億元。天弘基金則不在前20名之內,截至去年底,余額寶規模為6207億元,仍占該公司公募產品規模的九成以上。
此外,“國家隊”五只基金各400億元,對華夏、嘉實、招商、易方達、南方的“貢獻”不小,若除去這部分,工銀瑞信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排名將上升到第二位,超過華夏基金。
比的是什么?一場口水仗,爭來爭去,各取所需,都是贏家。
自動播放開關 自動播放 457只基金獨門重倉股揭秘:近九成盈利 正在加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