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次新股顯著跑贏大盤指數,自2015年以來累計上漲達118倍。從歷史數據看,次新股指數總體優于大盤走勢,2015年以來呈現幾何式增長,歷經多次IPO暫停、重組、增發等政策收緊,新股的稀缺性更加得到資金的關注,對次新股追求熱情一直不減。我們判斷次新股板塊后續還將是獲取超額收益的利器。
統計發現,開板后的回調行情使新股首月平均有13.05%的跌幅,低于首月平均獲利25.57%,如果為了追求收益的最大值,我們認為,盲目等待最低點并不是一個最優的策略,而是在開板日后的一段時間內擇時買入,在合理的高點獲取理性收益。
小市值大TMT行業是最佳選擇,單純從業績而言,第一梯隊行業在漲勢上完全不占優勢;經測算,新股開板日市值與最高漲跌幅負相關,我們認為處于中等偏小市值的大科技行業更適合次新股投資。
⊙招商證券
從數據看現象 次新股歷來表現強勢
從歷史數據看,次新股指數總體優于大盤走勢。分別將次新股指數、深次新股與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和中小板指進行比較后發現,自2015年以來次新股指數呈幾何式爆炸增長,累計上漲高達118倍,市場對次新股上市后的追求熱情一直不減,我們判斷今后次新股板塊會不改一路攀高趨勢。
雖然今年3月之后,次新股指數增速有所減緩,但領跑各板塊的事實不變。次新股上市的3個月至12月之間的風格與前3個月走勢具有較為明顯的不同,步調逐漸與主板、創業板和中小板市場趨同,主要是由于資金在前期的活躍博弈后,市場對次新股的認知清晰一致。從2015年2月至今,雖然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深次新股指數仍實現了80%的平均收益。
1、新股結構偏向新興行業 次新股稀缺性優勢顯現
創業板、中小板IPO數量占比持續增長,近期主板、創業板已平分秋色。截至2016年7月12日,主板個股1568只,中小企業板793只,創業板515只,占比分別為54.5%、27.6%、17.9%。2009年創業板開啟之初,創業板僅占比2.2%,而2015年至今,IPO各板塊中創業板新股占比高達37.7%,超越中小企業板升至第二位,與主板市場僅相差3.7%,我們認為,未來將有更多的高科技、中小市值企業敲開IPO大門。
創新型、科技型個股占次新股絕大多數。從相對比例看,近3年新上市公司行業中,機械設備(16.4%)、化工(8.5%)、建筑裝修(5.1%)、電氣設備(7.2%)、汽車(5.3%)、食品飲料(3.6%)、家用電器(2.4%)、通信(1.0%)、國防軍工(0.7%)等具有較高的漲幅,其中不乏科技類公司。
從絕對數量看,機械設備類公司有68家,占比16.4%,占領先優勢,加上醫藥生物(37家)、化工(35家)、計算機(33家)、電氣設備(30家)、電子(24家)、汽車(22家)、建筑裝修(21家)和輕工制造(21家),總計占據新上市公司的七成份額。
2、多方收緊 近年來次新股更受熱捧
近來,IPO政策收緊,重組和增發從嚴,新股價值立顯。IPO閘門閉合帶來新股申購熱情升溫,二級市場上的熱點也開始轉向次新股。從滬深兩市交易所發展至今,期間經歷了多次IPO暫停,暫停時間長短不一,每次開閘再啟動IPO,新股追隨者就大排長龍,并 帶來資金的快速流動。
中簽率大大降低,新股申購成“緊俏品”。新股稀缺性更加得到投資的關注,從網上中簽率的變化中可以看出,尤其是近兩次的IPO暫停帶動了中簽率的大幅減小, 2016年網上中簽率均值為0.0524%,新股申購難度逐步增大。新股申購失敗帶來的投資壓抑,引發后期市場對次新股的熱捧。
新股打板天數呈跳躍式上升,接連漲停帶動情緒上升。數次IPO暫停,尤其是經過第八次15個月的暫停,新股打板天數以2013年為分水嶺,從以前均值在2天以下,直接躍至近期的12天左右。
次新股指數中個股數量越少,alpha收益越高,稀缺性是追逐次新股收益最純粹的理由,而次新股數量與整體收益(剔除大盤走勢影響)呈現較為明顯的反向關系。
超額收益豐厚 彈性拔高投資機會
1、波動性高≠高收益率
次新股指數alpha收益顯著高于上證綜指和深次新股。上市后次新股前3個月的表現較好,周超額收益率近期處于9.41%高位,2015年以來均值也達到5.12%。深次新股指數也一直保持著穩定的正超額收益,均值為1.08%。
次新股指數高彈性邏輯不變,波動性逐步走穩。從波動率變化可以看到,次新股指數從2015年2月的16.99%降至2016年6月下旬的2.54%,同期深次新股指數波動率從7.37%降至2.32%,上證綜指波動率近期位于2.00%,次新股不管是前3個月走勢還是后期走勢,波動性均有所下降,并逐步向大盤平均水平靠攏。
在上升行情中,次新股指數beta值高位游走,展現高彈性優勢;在下跌行情中,次新股指數beta值低位穩定,表現出耐跌個性。近期次新股指數beta值一直處于高敏感度期,高敏感可以帶來指數的快速調整,也可以在下跌行情中帶來安全邊際。
值得注意的是,指數耐跌不代表次新股個股共有的特性,在大盤震蕩中,個股往往因為其獨有性而進行大幅調整,雖然次新股指數是一個較為合適的投資組合,但個股的投資選擇則需要基于一定的邏輯策略。
2、次新股愛憎分明 對待漲跌大有不同
次新股指數展現高彈性特征。各板塊上升階段,次新股指數攀比上漲,走勢更為喜人;各板塊下落階段,除去在2015年8月A股總體震蕩的大環境下,次新股指數同步下挫,其余下跌過程中均發揮次新股的高韌性。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7月、9月和2016年4月次新股指數甚至逆市走高。
2015年至今,次新股指數月平均最高位漲幅可達49.85%,遠高于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次新股指數月平均最低位跌幅為7.91%,與其他各板塊指數基本持平,這再次證明次新股板塊保持高彈性的同時更具抗跌特性。
3、次新股市場協同性高,與創業板指數更親近
市場普遍認為,次新股的漲跌幅變化與創業板漲跌幅高度關聯。除了觀察與上證指數波動關系,次新股指數與創業板、中小板的關聯度更為緊密。由于次新股板塊的企業特征與創業板更為接近,相對于主板市場,次新股指數與中小板市場、創業板市場的波動變化更為一致。次新股指數與中小板指、創業板指的平均beta值為1.41和1.40,而深次新股與與中小板指、創業板指的平均beta值為1.37和1.34,雖總體均低于上證綜指beta值,但是從近期來看,上證綜指與次新股指數逐步分化,而創業板指和中小板指在高敏感度中均保持一定的穩定性。
構建次新股收益分布圖
1、 尋找次新股收益高低位
絕對收益投資點機會逐步緊湊,各股高位變動有序。通過對2014年至2015年6月,以均已上市滿一年的公司收益構建次新股指數月度指數,用歷史數據計算各次新股上市一年內可能獲得的最高收益點位。
2014年初,暫停15個月的IPO再次開啟,追新者情緒得到釋放,處于該位置的次新股最高收益點位分布較為分散。而2014年7月至今,次新股價格最高位主要有兩條路線:第一條是從相距11個月逐步下沉到1個月附近,這主要是因為2015年上半年牛市帶領大部分次新股沖向高位,而6月中下旬開始的大盤下挫,使得次新股點位開始逐漸回落,這與A股走勢完全吻合。第二條是2015年12月的一波小牛市帶領大部分次新股走上新高,隨后的下跌阻止了繼續新高。
年內上市新股平均有連續12天漲停,新股上市后數日接連打板暫時封閉了資金進入,一旦開板,交易量直線上揚,開板首日雖然漲跌不定,但后期豐厚收益在望,開板當天資金場必有多番博弈。
半年報、年報頻出階段,基本處于前25%低位點。在上市后300日-330日內、120日-150日內均有三成以上概率位于次新股全年最低收益處,我們認為該時間段應謹慎操作。7月、8月是上市公司業績預告及半年報披露敏感期,另外加上分紅、高轉送和重大事項等預期,次新股此時走勢可能會走向分化。
前3個月為實現高位收益的恰當時機,前60日換手率提供資金流動性保障。結合前3個月換手率變化,第二個月份達到頻繁操作階段,月均換手率為20.77%,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2、高回報不只在近處
從概率分析看,前90日可獲得較高的絕對收益,而90日后從最高位出貨的概率逐步降低。從單月最高漲幅分布看,前120日都具有較好的投資機會,也確實是處于單月漲幅高位,首月平均可獲利25.57%(相對于開板日開盤價),之后單月可獲利大約在13%-30%之間。
從次新股單月累計漲幅分布來看,之前看好的30日內的高投資回報率遠遠不及后期回報疊加的四分之一,“舍近求遠”在次新股板塊卻是個較優的選擇。
漲停板開板日雖不是最優買點,卻是較為理性的買點。我們已經找到了次新股最高位大致出現在前3個月,那么次新股的最低位出現在哪里?我們統計發現,新股開板后,會出現一定的回調行情,一月內平均會有13.05%的跌幅,低于首月平均獲利25.57%,如果為了追求收益的最大值,我們認為盲目地等待最低點并不是一個最優的策略,而是在開板日之后的短期內選擇買入,等到之后合意的高點獲取理性收益。
近期,A股總體處于震蕩階段,結合次新股高彈性的特征,隨著大盤的調整,次新股隨之也出現了寬幅震蕩,我們認為,配合大盤的走勢,即使是在微幅上漲階段,次新股投資組合也會帶來不錯的收益。
3、業績并非選擇次新股的必要條件
漲幅較高的行業領域大多不以業績驅動。單純從業績角度而言,非銀金融、農林牧漁、汽車和食品飲料等位于第一梯隊,而漲跌上卻完全不占優勢;而商品貿易、采掘和有色金屬等業績處于末尾位置,但從這些行業次新股的最高漲幅來說,絲毫不遜于業績第一梯隊。從以上現象可以看出,業績并不是次新股投資策略的首要因素。
就市值而言,位于最高漲幅右側的國防軍工、傳媒、計算機、輕工制造、公用事業、休閑服務和機械設備行業并沒有展現過大或過小的特征。綜合判斷,我們認為處于中等偏小市值的行業更適合次新股投資。
就行業而言,國防軍工、傳媒、計算機、公用事業、電子、機械設備、通信、輕工制造和電氣設備等行業大部分都屬于大科技類公司,其中,休閑服務、公用事業、采掘、汽車、國防軍工和傳媒等行業具有較高的行業彈性,對應次新股最高位市盈率可達到上市首日對應行業市盈率的3.5倍以上。(Wind、招商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