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每年這個時候,股市行情總是比較活躍。一年剛開始,投資機構都有較為強烈的操作沖動,畢竟要完成全年的盈利目標。另外全國“兩會”召開在即,這就相對容易出現政策熱點,而上市公司年報披露進入高潮,這里也有不少淘金的機會。總之,如同春天萬木復蘇一樣,這個時候的股市通常也是生機勃勃,行情活躍。
不過,今年的情況恐怕比較特殊,雖然也有不少人在講要抓春季行情,有的機構還明確宣布目標位可以到3200點。但至少到現在的盤面表現并不像是會有這樣的行情出現。就在上周末,證監會領導更換,過去遇到這種情況,股市往往會作出十分強烈的反映,指數會上漲一段。但這次雖然相關的議論不少,但行情也就維系了一天,到了周四更是再現千股跌停的場面,將二月份以來的漲幅悉數抹去。這表明,后市并不令人樂觀,相反是承受著極大的壓力。
這種壓力首先是來自實體經濟。去年盡管GDP增長完成了既定目標,但也確實是多年來幅度最低的。這種狀況表現在實體經濟領域,就是企業經營困難,盈利下滑。在上市公司中盈利占到近半壁江山的銀行,前些年的業績增長基本都在兩位數,去年恐怕只有微幅增長了。而其它一些上中游行業的大型企業,經營困難則更大。像航運與有色金屬,幾乎是全行業虧損,鋼鐵和煤炭、水泥等,則大面積虧損,石油石化行業則是利潤大幅度下降。這些行業是傳統藍籌股最為集中的,現在卻出現了業績明顯拖后腿的局面,不但是前所未有的,也給市場以很大的壓力,一些傳統投資模式也因此受到了挑戰。
壓力之二,是投資者對于股市缺乏穩定的預期。去年股災的結果,一是消滅了一大批最活躍的中產階層投資者,二是讓人們對股市望而生畏,產生強烈的抗拒意識。如今,股市還需要進行很多改革,但相關措施又是語焉不詳,各種不實傳聞滿天飛卻鮮見有被澄清的,在這種背景下,投資者對于股市自然就沒有穩定的預期,大家都想做短線。于是,不但兩融余額持續下降,市場的換手率也進入到歷史的低位區。在市場流動性并不算很緊張的狀況下,社會閑置資金卻拒絕進入股市,而是流向房地產、黃金等市場,客觀而言就是避險情緒很突出。
壓力之三,則是市場本身缺乏熱點,沒有向投資者提供有實質性內容的、可持續的操作題材。雖然近期一些行業也屢屢獲得利好政策的支持,但一方面力度不算很大,另一方面在具體內容上又都是在預期之中的,因此其刺激效應就十分有限。而且,從現實來看,人們所能夠想到的熱點,不少又還是比較虛的,很難真正獲得市場的認同,這就制約了其行情的展開。對于結構性行情來說,一定是需要有龍頭的,沒有領漲板塊的行情,既走不高也走不遠,因此也就沒有大的機會。
對于今年的春季大家應該有個客觀的認識,這個春天恐怕真的有點冷,需要謹慎對待,不能對此間的行情有不切實際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