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貸款增加額是去年同期的171%,創出歷史新高。2009年金融危機救市時,單月信貸最高投放量是3月的1.89萬億,1月為1.62萬億,遠低于這次的2.51萬億。同時,1月M2增速上升到14%,創18個月新高;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42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萬億元和1.37萬億元。
從M2增速、社會融資規模和貸款投放三大數據已可窺視出1月份貨幣信貸大放水之迅猛。
1月貸款創出歷史新高,首要原因是貨幣政策指導思想決定的。適時適度靈活的貨幣政策基調,決定了大放水的操作行為,而信貸又是貨幣政策實施的主渠道。目的在于應對持續下行的宏觀經濟。在這個貨幣政策指導思想之下,M2、貸款和社會融資創出新高就順理成章、預料之中了。
春節因素也不排除。歷年春節期間,為了保支付,保證現金供應,保流動性充足,都是央行貨幣投放的密集期,也是貸款發放集中期。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年初是商業銀行貸款投放力度最大的,早投放早收益,是銀行的主導思想。還有就是去年底擠壓的項目貸款在1月份集中投放。
不過,因素原因再多,1月份創出歷史罕見新高都是不正常的。況且大部分因素都是歷年共性的。
從1月份投放的2.51萬億元結構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07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29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783億元。住戶貸款不到四分之一,其中長期貸款不到5000億元,說明住房按揭貸款并沒有預期多。
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94萬億元,說明77%的貸款都投向了企業。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52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06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占總貸款投放比例42%,說明大型企業仍是貸款的主要投向,而大型商業銀行又是投放的主要銀行。也折射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從貸款結構分析,大型企業的中長期貸款是1月份貸款創出新高的最大受益者。而目前流動性狀況是,大型企業包括上市公司、國有企業、壟斷性企業等并不缺乏資金。銀行錦上添花給其貸款,其把貸款資金運用到哪里去,值得思考。不排除流入股市之中。這也是本周二股市興奮大漲的原因之一吧。
同時,在目前實體經濟和企業普遍經營步履維艱時期,其貸款主動性并不強,對貸款需求也不強烈。銀行一廂情愿大肆發放貸款,能否真正成為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很值得懷疑。如果被挪用到股市、高息借貸、或返回到金融體系里倒騰牟利,后果必將是吹生金融泡沫風險。后患無窮,風險很大。
確保貸款進入實體經濟,用到企業生產經營上,保證貸款的生產性用途,十分緊迫。絕不能一放了之,只看貸款報表數據。
另外,1月貸款創新高背后的期限結構錯配風險隱現,不容忽視。1月份存款增加2.04萬億,貸款增加超過存款,資金運用超過資金來源(向央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借款除外).1月份貸款2.51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高達1.06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占總貸款投放比例42%。而1月份居民儲蓄存款增加8894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7059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5119億元。可用于貸款的穩定資金的居民儲蓄與貸款總量以及中長期貸款嚴重不對稱。嚴格地說,企業存款、財政性存款以及拆借和央行借款都適用于流動性運用,而不適宜發放貸款。
超負荷發放貸款的結構期限錯配風險隱患已經隱現出來。
必須關注1月份貸款創新高背后的隱憂,這種集中突擊性放貸的做法不可取,沒有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