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高曉松與宋柯向楊偉東的權力轉移也就顯得順理成章。對高曉松“委員會主席”的任命與古永鏘也何其相似,無非是去實權,存體面。
作為優酷的創始人,古永鏘最終在這場并購中被洗牌出局,令人不免唏噓。而梳理高曉松在阿里音樂一年的成績單,倒未見得有這么多的悲壯蒼涼之感。
2015年3月16日,阿里旗下的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并,阿里音樂正式成立,并在一年后推出了首個音樂產品——阿里星球。
據高曉松和宋柯的介紹,阿里星球希望一次性聚集藝人、粉絲和商家,同阿里平臺共同打造泛娛樂商業生態布局。
但業內但凡談起“生態”,總是道阻且長。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阿里星球并未獲得多少市場好評,一直也未公布具體的運營數據和成果。
高宋二人在音樂產業深耕多年,并不缺乏深度、敏銳度、人脈圈的支持。但從阿里音樂的戰略布局和競爭環境來看,他二人未見得能有多少施展的空間。
2015年7月,版權局出臺了《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轉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音樂節期盼多年的正版授權音樂終于迎來春天。而在版權方面,騰訊擁有的版權數量是阿里的數倍,從騰訊口中奪食,是極難完成的任務。
另外,在推廣和盈利模式上,阿里與騰訊相比也不占優勢。騰訊坐擁數億用戶和千萬級別的付費會員,同時打通了社交渠道,新歌新曲上線沖量十分容易,自然也就獲得了與歌星、影星、娛樂公司、唱片公司的合作話語權。
因此,今年上線的“阿里星球”只能另辟蹊徑,走的是立足于阿里電商優勢的平臺戰略。為粉絲和商家提供一個可以互相自由鏈接的平臺,將那些需要請明星代言的大小商家和需要尋求渠道變現的大小明星對接起來,由粉絲方消費買單。
但這個美好的設想,粉絲方卻并不那么容易買賬。偏離了音樂的核心服務后,阿里星球被詬病為“四不像”,并購了天天動聽后,粉絲也并沒有順勢流入阿里星球。直到近日,阿里音樂宣布,將于10月1日起停止天天動聽的服務。
開局不利,高宋二人也被外界質疑,更適合走“門客”的文人路線,對公司的戰略管理缺乏經驗。而阿里目前在音樂和文娛的拓展,仍然以資本開路為主。
如果單純作為智囊和幕僚,高曉松無疑是成功的。在他的脫口秀節目《曉松奇談》中,高曉松曾多次透露過自己與好萊塢和中國商圈名流交往的故事。他曾為美國夢工廠創始人杰弗瑞·卡森伯格牽線搭橋,尋找中國買家,而這位買家在網上被猜測或為王健林。
作為在西方生活多年的才子,如果高曉松拋開對所謂“實權”的追求,甘于回歸資源勾連、人脈拓展工作,這對他而言駕輕就熟。而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這個新職位,也未見得不是一個合適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