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占據中國保健功能茶龍頭地位的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碧生源”,00926.HK),正陷入因碧生源減肥茶更名停產風波帶來的業績下滑陣痛中。
9月12日,碧生源發布的2016年中期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收益3.25億元,較2015年同期下跌6.7%。同時,其上半年毛利為人民幣2.74億元,同比下跌9.1%;公司擁有人凈溢利人民幣375萬元,同比下跌90.6%。
據了解,受制于國家食藥監總局規定,碧生源減肥茶自今年5月1日起即已處于停產狀態。作為碧生源最核心的兩大單品之一,碧生源減肥茶今年上半年在集團總收入中的占比達到42.5%。
根據有關規定,更名之后的碧生源減肥茶名稱中,可能將不再有“減肥”字眼。對此,多位業內人士指出,不再出現“減肥”字樣,其功效可能將被弱化,能否再次得到消費者認可,仍未可知。
對于碧生源減肥茶更名給公司經營帶來的影響等問題,碧生源副總裁林如海9月12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更名之后,廣告方面將會投入資金重新拍攝和制作。更名對消費者的影響肯定是有的,但需要有一個過渡,國家也給了我們一個過渡期,在新產品上可以標注‘原碧生源減肥茶’。”
更名停產風波
作為碧生源主打產品,碧生源常潤茶和碧生源減肥茶(以下統稱“兩茶”)在公司營收中占據重要地位。截至2016年6月,兩茶累計銷量突破40.7億袋,累計銷售額超過人民幣53.5億元。
“在全國零售藥房,分別以具有潤腸通便功能及具有減肥功能產品的零售價格為統計基礎,公司碧生源常潤茶的市場占有率為21.81%,碧生源減肥茶的市場占有率為42.26%,兩茶皆位居市場第一位。”碧生源披露的統計數據顯示。
不過,碧生源減肥茶停產風波帶來的影響正直觀地體現在公司業績上。碧生源公司半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其2016年上半年收益為人民幣3.245億元,較2015年同期下跌6.7%。同時,其上半年毛利為人民幣2.741億元,同比下跌9.1%;公司擁有人凈溢利人民幣370萬元,同比下跌90.6%。
碧生源在半年報中透露,根據食藥監總局發出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命名有關事項的公告(2015年第168號文)及關于保健食品命名有關事項的公告(2016年第43號文),該集團減肥茶產品的現有注冊名稱應更改為另一個并不包括相關功能的任何描述在內的注冊名稱。
據了解,碧生源自2016年5月1日起暫停生產附帶現有注冊名稱的減肥茶,待修訂注冊名稱經食藥監總局批準后,才可恢復生產。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碧生源減肥茶銷量減少18.3%至9850萬茶包。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份,碧生源就已發布《盈利警告》,截至上半年該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較2015年同期可能出現大幅下降,甚至可能產生虧損。主要原因包括:受到碧生源牌減肥茶更改名稱的影響,碧生源牌常潤茶和碧生源牌減肥茶產生收益較2015年同期減少約15%至25%。
“今年7月7日,集團已再次向食藥監總局提交減肥茶產品修訂后的注冊名稱,管理層預期將在今年11月份獲得批準。”碧生源表示,今年下半年,公司將全力推進碧生源減肥茶更名的快速完成,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名事項,并確保更名后的產品及時生產和上市銷售可以順利進行,預計新的名稱不會對產品銷售產生重大影響。
對此,林如海告訴記者:“目前碧生源減肥茶的更名正在上報過程中。前段時間總局提出可能要以成分命名,因此,方案發生了變更,具體細節還在調整中,可能比預計的11月份更晚一點。”
“更名之后,廣告方面將會投入資金重新拍攝和制作。碧生源減肥茶已經有16年歷史,消費群體比較穩定,更名對消費者的影響肯定是有的,但需要有個過渡,國家也給了我們一個過渡期,在新產品上可以標注‘原碧生源減肥茶’。”林如海稱,生產變更、調整等對半年報的業績有一些影響,這毋庸置疑,不過,業績下滑也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消費者買減肥茶主要就是為減肥而喝,更名后,這款產品將不再出現‘減肥’字樣,其功效也會被弱化。”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表示。
而在中投顧問大健康產業研究員劉偉看來,“雖然由于市場上仍有前期生產存量,短期內暫停生產的影響不會對業績造成太大影響,但未來一段時間,隨著市場存量不斷減少,暫停生產的不利影響將會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