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的中外“夾擊”
一位業(yè)內網絡銷售人士認為,上世紀90年代,國內的休閑時尚品牌競爭很少,以男裝為例,當時服飾的主流為商務服裝,而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佐丹奴等牌子在這個時間點進軍內地,填補了市場的空白,因此發(fā)展得特別快。
隨后,國內逐漸出現了不少休閑、時尚類服裝品牌,例如森馬、美邦、馬克華菲、卡賓等,國際上又有H&M、ZARA、優(yōu)衣庫等快時尚紛紛打入中國市場,“他們在價格、時尚方面都和潮流的接軌度比較高,而原有的港資品牌體系缺乏創(chuàng)新,時尚度遠遠跟不上這些新品牌。”
來自西班牙的服裝零售企業(yè)ZARA近年來在中國業(yè)績的增長速度令人側目,其母公司Indidex集團在2015財年創(chuàng)下了三年來最快的增速,銷售額達到了209億歐元,同時集團凈利潤為28.75億歐元,實現了15.0%的增長。迅猛的發(fā)展勢頭背后,成功秘訣或許在于對市場潮流的快速反應。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ZARA每個季節(jié)平均上市11000個款式,平均從開發(fā)到上市新品的時間為2到4周;另一快時尚巨頭H&M開發(fā)新品的時間平均為3到5個月。有長時間從事服裝行業(yè)經驗的王丹告訴記者,國內服裝品牌商品的開發(fā)周期要6-8個月,速度遠遠跟不上ZARA。
“買衣服其實是感性的消費。國外的快時尚品牌力較強,商品更新速度很快,而快時尚針對的消費群體是18-25歲,這類人群消費需求很高,但經濟實力可能不是很強,實惠的價格對他們來說更具吸引力。”
上述業(yè)內人士認為,目前佐丹奴主打的20-99元的基本款商品,在ZARA、H&M等快時尚也能以相似的價格買到,因此在價格差異不大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愿意去選擇國際品牌,原因在于除了這些低價商品以外,還有很多可以與之搭配在一起的潮流服飾,而年輕消費者會更關注潮流款商品的搭配。
“休閑時尚品牌對潮流感要求很高,在產品開發(fā)和市場營銷上都會起到很大的影響。”一位曾經在佐丹奴從事銷售工作的員工告訴記者,現在很多90后、00后都已經不認識佐丹奴、班尼路這些牌子,這類在過去主打產品質量的休閑服飾品牌,由于缺乏個性、不注重宣傳而得不到年輕人的青睞。
事實上,除了面對海外服裝品牌的夾擊,電子商務的崛起同樣也對傳統(tǒng)服裝零售造成不少沖擊。根據聯商網統(tǒng)計數據,包括利郎、郎姿股份、卡賓服飾、達芙妮、美邦服飾等在內的7家服裝上市企業(yè),2016年上半年關閉實體店共計接近1000家。從各大企業(yè)公布的半年報來看,大部分企業(yè)下半年都將加大電商板塊的發(fā)展力度,以抵消實體店銷售的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