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服飾走向沒落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佐丹奴經歷了出生、成長、走紅到衰落。公開資料顯示,佐丹奴成立于1981年,1991年在香港上市,并于第二年正式進軍內地市場,從此開創了中國休閑服零售連鎖店先河。
對于不少70、80后的消費者來說,佐丹奴曾經是青春、時尚的代名詞,城市內最繁華的商圈總是不乏佐丹奴門店的身影。在業績達到巔峰的2013年,佐丹奴營業收入達到58.48億港元,全球共開設門店2642家。然而,好景不長,佐丹奴近三年的銷售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2015年門市數目減少了81家,其副品牌EULA也宣布停止經營。
根據佐丹奴的業績報告,其核心品牌中,76%銷售額來自男裝,而24%則來自女裝。對于內地市場銷售下滑,佐丹奴方面表示歸因于2016年春季天氣異常清涼,加上關閉表現較差的門市,導致大中華地區銷售額減少10%。
但佐丹奴似乎并不肯輕易言敗。近日,佐丹奴宣布今年下半年將在內地開設100-200家加盟店,并推出免費加盟的模式。
據了解,佐丹奴目前在內地共開設門店896家,其中加盟店為536家,這意味著佐丹奴在下半年要完成開店的數量達到已有門店的近四分之一。這一動作被不少業界人士解讀為急于消化庫存的手段。記者就加盟等相關問題分別致電佐丹奴香港總部及廣州分公司,截至發稿尚未收到相關回復。
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存貨雖然較去年底減少1億港元,但仍然達到3.92億港元,而應收和其他應收賬款則高達5.42億港元,經營費用甚至超過成本2.6億港元。雖然毛利率增加2.4%至59.6%,但半年報也承認大陸地區貢獻25%銷售額的同時,利潤只占19%。
事實上,不僅僅佐丹奴,班尼路、堡獅龍兩家港資品牌的日子也同樣不好過。曾經重金邀請劉德華、周潤發、張曼玉等明星做代言人的班尼路,因深陷連續虧損和轉型失利的困境,今年年初被母公司香港德永佳集團以2.5億元出售,接盤方為上海匯業實業有限公司,一家主營業務為投資管理咨詢、機電設備及配件、計算機軟硬件的研制等等的企業。堡獅龍亦同樣如此。
近日,堡獅龍國際(00592.HK)發布了2016年上半年盈利預警,預計集團股東應占溢利將比去年同期減少75%-85%,堡獅龍方面表示,利潤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旅客數目下降及強勢的港元導致游客于香港及澳門消費減少,以及多個核心市場的當地消費意欲低迷等。
和君咨詢合伙人、零售研究中心負責人丁昀認為,快時尚品牌在發展初期看中的是單店運營能力,隨著規模的擴大,總部需要做標準化的復制管理,其中包括人才店長的輸出以及供應鏈的整合。丁昀表示,佐丹奴、班尼路這類傳統的港資時尚品牌,優勢在于傳統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即成本控制力較強,但由于缺乏對于消費者需求的研究,沒有基于服裝消費的變革來掌握升級趨勢。
在丁昀看來,港資服裝品牌的沒落,歸根到底在于產品的創新力不足以及缺乏聚合人群的大型體驗門店,不能真正了解一線客戶的需求以及競爭對手的策略。近年來,佐丹奴、班尼路及堡獅龍的門店更多遷至二級商圈,有些甚至開到了社區的購物中心或者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