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公司在本屆奧運會“掘金”也收獲頗豐。
也許是由于體壇老將李寧的特有體育基因,在贊助的選擇上重點出擊且眼光精準,為中國國家乒乓球、羽毛球、射擊和跳水四支金牌聚集地隊伍提供比賽裝備以及場邊外套。吳敏霞、張夢雪、張繼科等都身著李寧比賽裝備參賽,品牌logo的露出價值極為可觀。而且公司股價在奧運前夕一路上揚,從6月份的3港元漲至5港元。
而匹克則選擇繞開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發力海外奧運軍團,贊助的代表隊數量達到12支,分別是新西蘭、烏克蘭、冰島等,也一舉成為簽約奧運代表團最多的中國品牌。
版權玩法花樣繁多
女排奪冠后,相關報道、段子充斥在新媒體里。甚至有網絡評論稱,“中國女排贏了,傳統電視直播哭了,社交媒體和直播平臺笑了。”
確實如此,在移動網絡時代,傳統電視除了直播優勢之外,還有什么優勢與新媒體抗衡?
那么,新媒體是如何掘金本屆奧運的?按下枝繁葉茂的騰訊體育不表,今年才異軍突起的阿里體育打出了新章法。
阿里體育首先以1億元的價格獲得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賽事在中國內地的網絡播映權,阿里體育COO余星宇接受上證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其實有多家新媒體平臺迫切希望得到此項版權,不過由于央視所給出的考慮時間極為短暫,不菲的資金加上需要短時間內做出有效的商業開發規劃,使得大部分企業望而卻步。他說,現在的奧運會已經從一個體育競技的綜合大賽發展成了全民共享的節日,大眾對奧運會相關內容和信息的強烈知曉欲,正是阿里體育決定購買版權的原因所在。
談及版權資金如何回收,余星宇表示廣告仍然是最傳統、也最高額的方式。作為受全世界關注的盛事,大量知名品牌如雪花啤酒等都希望參與其中。他透露,廣告費用已基本可以把購買版權的總金額全部回收,也使得公司可以把精力專注于探索新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除了關注誰能奪冠,還關注一些生活化、更有人情味的“花邊新聞”,“洪荒少女”走紅就是典型案例。阿里體育也敏感地抓住機遇,除了購買賽事版權,同時宣布與優酷體育達成獨家運營合作協議,還攜手100位奧運冠軍合作推出多檔節目,包括與新華社聯合制作的《約大牌》,自制節目《血拼奧運惠》、《奧運運動處方》等。
體育盛事的舉辦一定會對體育消費帶來巨大刺激。阿里體育恰恰擁有較強的媒體和電商基因,同時借助奧運契機將打通阿里生態各板塊,撬動電商奧運的大“蛋糕”。上述媒體節目就結合了電商品牌促銷季,內容和形式涵蓋資訊、冠軍訪談、運動健康與體育培訓等。
另外,阿里體育以明星IP為核心,通過建立體育經紀平臺吸引體育明星的入駐和專業體育經紀公司、人才的加盟挖掘新商機。首批吸引了近百位奧運冠軍或世界冠軍入伙如杜麗、陶璐娜、焦劉洋等,并獲得明星們在互聯網及線下商務開發的獨家權益,在電商、培訓、直播等領域為這些體育明星們開冠軍店、冠軍學校、冠軍頻道等,開發和推廣他們的商業形象,建立粉絲社區,讓“冠軍價值”得到再次提升。
另外余星宇表示,里約奧運會只是一個重要切入點,具有長期服務用戶功能的優質節目,在賽事結束后將會被保留。“我們也是在不斷試錯,篩選出最有潛力的模式。”他認為,這種具有延伸性的“社群+電商”模式,其價值將會遠遠超越固定廣告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