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扭轉太平洋公司的局面,在去年8月,春和集團曾向中集安瑞科(000039,SZ)轉讓南通太平洋海工股權。但在今年6月1日晚,中集安瑞科發布公告稱,終止收購太平洋公司全部股權,終止收購的原因是太平洋公司資產凈值與評估時相較有重大差異。同時,終止了為其提供的15億元貸款。
原本希望通過出售股權扭轉虧損局面的太平洋公司,最終因為造船業經營環境的惡化,業績持續虧損,被供應商向法院提起破產清算。為此,春和集團在公告稱還表示,太平洋公司破產清算,對集團后續的償債能力造成不利影響;同時,為最大限度保護債券持有人的利益,公司正在積極尋求其他還款來源力爭兌付資金到位。
對此,太平洋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銀行抽貸嚴重,最終導致公司的資金鏈斷裂,從而被破產清算,走到今天這一局面我們都無法接受,但是也很難改變。”
●造船業“寒冬”持續
在造船大省江蘇,太平洋公司破產僅是一個縮影。
2014年8月,民營造船企業熔盛重工宣布中期業績虧損擴大至30.61億元后進入重組程序,但至今仍沒有明確的消息。
隨后,在2015年3月,位于江蘇靖江的大型民營造船企業東方重工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同樣在3月,中國最大的外資造船企業STX大連造船被法院裁定破產清算,債務規模240億元。同年7月31日,法院裁定明德重工破產清算。
進入2016年后,造船企業的破產情況呈現愈演愈烈的局面。
今年5月,位于舟山的三家船企中船重工船業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裝備有限公司、舟山旭華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破產重整,面向全社會招募重整投資人。根據法院文件中披露,初步估計,船業公司等三家公司的負債約17億元,賬面資產約6.7億元。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7月份,全國造船完工192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4%。承接新船訂單176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6.2%。7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172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2%,比2015年底下降4.7%。
上述數據還顯示,同期,船舶行業94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60億元,同比下降4%;利潤總額25億元,同比下降26.5%,企業經濟效益同比下降。
對此,中國船舶行業協會分析師宋冬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中國船舶行業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由于此前增長過快導致目前的產能過剩,并且中國造船業超過6成集中在散貨船等低附加值船舶,結構性產能過剩突出。
“淘汰落后產能,加速行業洗牌,是目前船舶行業必然面臨的問題,這也意味著短期內造船業的寒冬無法改變。同時,在原本訂單就不足的情況下,不少船舶企業因為資金問題而無法準時提交訂單,導致國外訂單陸續取消,這對于原本就搖搖欲墜的船舶企業來說,沖擊較大,所以說目前的局面很難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