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的“寒冬”依然沒有過去。
8月17日午間,百盛集團(03368.HK)發布了截至2016年6月末的中期業績。盡管在預期中但還是令人驚訝的是,在去年同期虧損2325.8萬元的基礎上,今年其虧損增長了逾4倍至1.24億元。與此同時,其同店銷售亦下降了9.7%,同店經營利潤則較去年同期下跌了75.6%。
在此前門店已經數度調整的背景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證實,其位于重慶萬象城的門店將在8月底關閉,而在上半年,中報顯示其已經關閉兩家門店。
至此,業績下滑、門店關閉乃至加碼新業態等轉型的百盛集團已然成為傳統百貨行業的代表之一。業內人士指出,根據目前的部分企業披露的數據以及行業上半年的動態,百貨整體走出低潮仍舊需要一段時間。
“外資百貨第一店”半年虧損一億
8月5日,百盛集團發布的一則盈利預警中,其將虧損增加歸結于中國國內消費意愿疲弱而使收入下跌所致。今年上半年,百盛錄得銷售所得款項總額為84.9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12.0%。此外,其期內整體商品銷售毛利率則保持穩健為16.7%,去年同期為16.8%。
作為最早在中國經營時尚百貨的外資連鎖企業之一,百盛集團于1994年進駐中國零售業市場,并在北京復興門內大街開設首家百貨店,定位于中高檔消費群體。
2012年開始,受大環境等多因素影響,百盛集團遭遇了上市以來首度凈利下滑,其“國內門店數量最多的連鎖百貨店”頭銜也被彼時的萬達百貨奪去。
“我們的業務面臨重重挑戰,在此階段,本集團仍堅定不移地專注于執行其轉型策略。”在8月17日最新披露的中期業績報告,百盛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主席丹斯里鐘廷森這樣表示。
近幾年,盡管一度被認為有些緩慢,百盛集團的轉型調整持續在進行,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門店升級以及關店等。就在本月,因為人氣不足,百盛重慶萬象城店被指將在月底關閉。
8月17日下午,重慶萬象城門店的一位內部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此事,其稱門店關閉系“租約到期”。不過,根據公開資料,這一門店2014年9月才開門迎客,至今不到兩年時間。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2年至今,百盛集團在全國至少已經關閉13家門店。除去今年已經關閉的三家,2012年,上海虹橋店和貴陽金鳳凰店關閉;2013年,貴陽鮮花店和石家莊店關閉;2014年,濟南店、常州新北店、北京東四環店以及正方京城店停業。2015年,天津店及保定店關閉。
為了順應行業轉型,百盛集團嘗試了加碼新業態:于2016年6月18日,青島金獅廣場盛大開業,自此,百盛開始進軍中國購物廣場市場領域。
事實上,北京暉邑零售商管理咨詢公司首席咨詢師劉暉此前那就有告訴記者,百盛并非無路可走,在轉型上最適合它的策略就是線上線下結合:利用本身的網點資源,通過扶植和買斷一些大家熟知的品牌轉型。
而在業績報告上,百盛集團也表示,未來期還將透過擴展其時裝及餐飲品牌繼續鞏固其產品及服務供應。據悉,其首家獨立超市計劃于未來6個月開業,以進一步優化集團的零售業態。
但從效果層面來看,隨著虧損的持續擴大,轉型帶來的業績好轉還未有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