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爾的三家家電銷售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因“價格壟斷”被罰1234.80萬元。事件頗讓家電業內人士感到意外,因為通報中經銷商對價格控制的做法在家電業內相當普遍。對渠道管理越嚴格的企業,這種情況存在越多。
有業內人士分析,事件背后或是家電廠商與線下經銷商等渠道的矛盾凸顯所導致。在家電行業向下的背景下,產業利潤被攤薄,經銷商沒肉吃,廠商與經銷商關系趨緊。分析認為,家電廠商需要重塑價值鏈、改善盈利。
據國家發改委通報,近日上海市物價局對重慶新日日順家電銷售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重慶海爾家電銷售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重慶海爾電器銷售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三家公司達成并實施價格壟斷協議案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合計罰款1234.80萬元。
海爾被指通過限價協議等實施壟斷
案件源于12358價格監管平臺收到的舉報。調查指,2012年以來,上述三家公司通過發布銷售政策、向經銷商發送市場秩序管理公函、與經銷商簽訂含有限價要求的經銷協議等手段,達成了“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最低價格”的壟斷協議;通過發布零售限賣價指導書(價值鏈表)、收取經銷商亂價罰款、對屢次亂價的經銷商暫停供貨、停止合作等方式實施了壟斷協議。
但這種處罰在家電業內有不同的意見。“個人認為官方對海爾的處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家電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同一個品牌對不同區域的價格管理,不應認定為壟斷,只有不同品牌形成價格聯盟才形成壟斷。有人認為,海爾銷售公司主要賣的是海爾家電,設定一個最低價是價格保護,是正常的銷售手段。
“海爾上述三公司的做法,在大多數家電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從來不覺得有什么不妥。實際上,對渠道管理越嚴格的企業,這種情況存在越普遍。”劉步塵認為。
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仕斌也指出,對終端價格的限控是家電業內乃至流通行業的做法,“從市場的角度看,這是企業對價格的保護行為。”因為如果不對價格進行限制、保持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產品價格體系就會錯亂,產品陷入低價競爭,最終就會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