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企業“蹭”奧運
據國際奧委會和中國奧委會官網顯示,與里約奧運會和中國奧委會有合作關系的中國企業數量并不多。國際奧委會官方支持商有361°,官方供應商有格力;而中國奧委會的合作伙伴則分別是安踏、伊利、中糧和騰訊網,贊助商為恒源祥,供應商為策樂、舒華及Just Real。
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眾多“蹭”奧運熱點企業中,快消企業多以“奧運期間吃喝什么”為題作文章。
例如,某功能飲料舉辦了“點燃能量,傳遞激情”的主題活動,奧運會結束前消費者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可成為首批“AR火炬手”;而某飲料企業在其官方微信發表《有一種痛快,為奧運而生!》一文,文末的配圖是幾罐冰紅茶,左上角有“痛快奧運 痛快上場”四字;某外賣軟件推出了“全民運動餐5折起”活動,配文是“8月8日至8月22日舌尖品嘗奧運激情”。
而與奧運聯系較少的家裝電器企業,大多選擇了“為中國加油”等由頭進行營銷。例如,某瓷磚品牌的宣傳海報上,除了印有里約奧運LOGO,更有“決戰里約,為中國加油!”字樣。
記者大量搜索發現,總體而言,在借勢奧運營銷的問題上,大企業更加謹慎,侵權多為中小企業。
重慶一位微信公眾號編輯在朋友圈分享了網頁生成的“奧運工作證”圖片,掃描這張圖片右下方的二維碼,會跳轉到公眾號頁面。該編輯告訴記者,同事在朋友圈看到這張圖片后,覺得可以用在微信公眾號的推廣上,于是就拿過來用了。
利用“奧運工作證”推廣公眾號的編輯向記者表示,“沒想到會侵權。”與這位編輯類似,許多中小企業借助奧運營銷時,并未想到已經侵權奧運商標。
湖南聞勝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和影視傳媒律師劉凱認為,大企業清楚紅線在哪里,借奧運營銷的水平也高。此外,大企業違法也更易被發現,違法成本更高,而很多中小企業還根本沒有意識到,其未經授權使用奧運商標是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