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兩條邏輯主導國際國內的經濟運行。在國內,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間的“蹺蹺板”擺向金融,資本市場泡沫化。由于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不足,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傳導出現阻塞。當經濟下行倒逼貨幣政策放松的時,銀行間充足的流動性無法傳導至實體經濟,在銀行間市場形成了流動性“堰塞湖”,推高了資產價格。同時資產價格的大幅走牛也分流了實體經濟資金面,給經濟帶來下行壓力。這樣一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蹺蹺板”效應持續自我強化。在國際上,由于發達國家間的復蘇進程不同,各國央行的政策“背道而馳”。在2015年12月美聯儲加息落地,貨幣政策轉向收緊的時刻,歐央行和日本央行仍然處在QE的寬松周期當中。
在2016年,上述兩條邏輯可能被打破,帶來2016年的兩大意外。意外之一,“蹺蹺板”蹺回實體。疲弱的實體經濟疊加金融業增速放緩,將危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保障就業的硬目標、硬任務,有力的刺激政策勢在必行。一旦強有力的刺激需求政策出臺,實體融資需求將被激發,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傳導路徑將被打開,形成對于流動性“堰塞湖”的泄洪,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蹺蹺板也將蹺回實體,金融市場泡沫化的過程將減弱乃至終結。意外之二,美國復蘇不及預期,貨幣寬松預期再起。由于美國并沒有解決危機前的結構問題,本輪復蘇仍舊建立在資產價格的上漲之上,離開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一復蘇過程很可能不可持續。一旦美國的復蘇不及預期,產生新的貨幣寬松的預期,加息周期可能終結,甚至出現新的QE和降息。
光大最新觀點
高頻數據顯示實體經濟依然低迷。高頻數據顯示穩增長政策下生產面并未明顯企穩。六大發電集團耗煤量同比跌幅繼續擴大。房地產銷售繼續回暖,30大中城市房地產銷售單周同比增速有所改善。實體經濟表現依然較為疲弱,企業景氣狀況持續惡化,經濟增速持續回升依然需要寬松政策保駕護航。
實體經濟資金面繼續寬松,投資意愿不足推動制約寬松政策效果。實體經濟疲弱的背景下,寬松政策不斷加碼,信貸與社融投放總體保持較高水平,實體經濟資金面延續寬松態勢。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同比增速在11月已經超過投資增速在3.8個百分點,顯示資金已經不是投資回升的制約因素。而實體經濟投資意愿有限成為阻礙投資回升的主要原因。
穩增長政策將顯著加碼,推動經濟企穩回升。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就業穩定與金融風險發生可能性上升,政府工作重心將轉移至穩增長。16年刺激政策將繼續加碼,推動經濟企穩回升。一方面,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寬松,除常規降準降息之外,將繼續通過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專項金融債以及城投債加速發行等推動社會融資總量擴張;另一方面,財政政策將有效發力,財政赤字率將突破3%。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決策層將穩增長作為最重要政策目標的態度日益清晰,刺激政策的穿透力將顯著加強,實體經濟投資意愿將出現改善,寬松政策傳導渠道趨于暢通。而基建投資是經濟企穩關鍵,是穩增長政策發力最有效的抓手。
資本市場觀點
資本市場對經濟前景繼續持偏悲觀態度。光大證券宏觀信心指數本周為-0.75,較上周下降0.08。多數券商認為經濟短期企穩或非長期趨勢。相比于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而言,人民幣的貶值幅度非常有限,對出口的拉動作用不能過高估計,預計2016年進出口情況很難有大幅回升,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仍在內需。流動性方面,人民幣貶值預期下資金持續流出,降準依然可期。
資本市場對股市走勢判斷保持謹慎。光大證券市場策略信心指數本周為0.36,較上周環比上升0.03。多數機構對于后市謹慎。在目前人民幣匯率面臨持續壓力、經濟增長無明顯起色、A股大部分個股估值不低的情況下,市場中期的環境仍然具有挑戰。投資策略:建議2016年開局以穩為主,適當降低全年預期收益率,短期關注人民幣匯率是否會出現貶值后的階段性企穩。受益于供給側改革和周期企穩的板塊(煤炭、有色、鋼鐵、建材、化工);符合結構調整的戰略行業(環保、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鐵路、VR、無人駕駛、能源互聯網);調整充分、基本面改善行業(地產、水電網).
流動性
央行公開市場凈投放400億元,短期利率低位平穩。央行繼續逆回購,上周推出2400億元逆回購,由于有2000億元逆回購到期,公開市場凈投放資金400億元,環比減少1500億元。央行投放7天逆回購利率繼續保持2.25%水平。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繼續維持寬松。短期利率低位波動。上周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維持2.37%.
資本流出壓力持續,年末流動性緊張,央行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隨著美聯儲加息落地,資本流出壓力持續上升,近期匯率貶值進一步增加了資本流出規模。同時考慮到后續2400億公開市場操作到期、7月發的2500億MLF亦將到期、財政存款上繳和春節前的現金需求,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結合金融機構流動性需求,1月15日,人民銀行對9家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共1000億元,期限6個月,利率3.25%,同時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本周人民幣匯率結束前期的快速貶值趨勢,保持穩定,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本周保持穩定為6.5637。而人民幣即期匯率小幅升值15個基點至6.5873,離岸市場即期匯率大幅升值686個基點至6.6146。本周美元指數小幅上行78個基點至99.1。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導致資本流出壓力加大,未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面臨一定貶值壓力。
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出現企穩跡象,但基礎仍不穩固。新公布PMI數據以及11月經濟數據顯示實體經濟出現企穩跡象,生產面與需求面均出現一定程度回暖,工業增加值與投資增速均有所回升,顯示穩增長政策下經濟有所改善。然而經濟企穩未獲得高頻數據證實,六大發電集團耗煤量繼續下跌,產能利用率低位徘徊,需求面房地產銷售面積同比基本持平。高頻數據顯示經濟依然較為疲弱,供需雙方企穩基礎均不穩固。
物價
肉價環比季節性回升,預計CPI小幅上升。根據本周商務部周度數據,食品價格周環比上升0.3%,增速較上周上升0.2個百分點。豬肉價格環比上漲1.6%,增速較上周擴大1個百分點;菜價環比較上周下降0.7%。雖然肉價環比季節性回升,但高頻數據顯示仍處于往年波動范圍內,我們預計1月份通脹整體將小幅上升,為1.7%左右。在整體需求疲弱的背景下,通脹仍將趨于弱勢。
生產資料價格環比小幅下降。根據本周商務部數據,生產資料價格環比下降0.1%,增速較上周下降0.1個百分點。其中有鋼材、黑色金屬等價格依舊上漲明顯。投資企穩對于生產資料價格有所支撐,但受到實體經濟投資意愿制約,對工業需求能否顯著回升有待觀察。我們預期工業品通縮仍將持續,未來PPI可能繼續維持同比大幅下跌態勢,但受基期和新漲價因素推動,跌幅可能有所收窄,我們預計1月份PPI為-5.1%.
股市及其它資本市場
股票市場顯著回調,融資盤規模隨之縮小。上周股市顯著回調,上證綜指上周累計下行9%至2901點。股市回調帶動融資余額縮小,上周融資余額累計減少1076億元,環比減少9.5%,融資余額為1.02萬億元。監管層控制融資盤規模意圖并未改變,監管力度加強將對資金面形成持續抑制,繼續形成股市調整壓力。
專題——2016年的兩大意外
在過去兩年時間,有兩條邏輯主線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國以及全球的經濟運行。在國內,由于金融市場到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傳導不暢,實體經濟與金融的“蹺蹺板”蹺向金融,形成了金融資產價格的泡沫。在國際上,由于發達國家之間復蘇進程的不同,導致美聯儲與歐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背道而馳”。抓住了這兩條邏輯主線,就抓住了理解過去兩年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最主要的線索和鑰匙。然而當時間來到2016年,在國內熱議供給側改革而全球迎來聯儲加息靴子落地的背景下,我們卻發現,這兩條邏輯出現了被顛覆的可能。一旦舊的邏輯被顛覆,新的拐點也會隨之出現,這正是2016年我們可能面臨的兩大意外。
在提示可能出現的兩大意外之前,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兩條邏輯主線,搞清楚了這兩條邏輯原來運行的模式,結合新的變化,我們就會知道意外從何而來。
邏輯之一: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的“蹺蹺板”蹺向金融,資本市場泡沫化
股市應當是經濟的晴雨表。但從2014年3季度開始,A股市場卻與實體經濟大幅背離,股指在經濟持續走弱的背景下大幅走強,上證指數在一年的時間內從2000點上升至5100點。同時,在經濟疲軟和充裕資金的共同推動下,債券市場也走出一波牛市行情,10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2.8%的低點。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可謂冰火兩重天。
這種實體冷而金融熱的“蹺蹺板”,是緣于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不足,寬松貨幣政策從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的傳導出現阻塞。于是,在經濟增長下滑倒逼貨幣政策放松的時候,銀行間充足的流動性無法傳導至實體經濟,在銀行間市場形成了流動性“堰塞湖”,推高了資產價格。一方面,資產價格受到資金面的強勁推動而上漲。另一方面,資產價格的大幅走牛也分流了實體經濟資金面,給經濟帶來下行壓力。這樣一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蹺蹺板”效應持續自我強化。
如果這個邏輯繼續有效,那么在2016年,金融資產的泡沫化將會繼續,股市向上,債市走牛,而實體經濟將依舊低迷,PPI持續通縮,大宗商品熊市漫漫無期。
邏輯之二: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背道而馳”
在國際上,美國經濟復蘇領先其它發達國家,而歐洲和日本因為經濟結構、地緣政治的等方面的原因,復蘇遲緩。這種復蘇進程上的差異,導致了聯儲與其它央行的貨幣政策“背道而馳”。在2015年12月美聯儲加息落地,貨幣政策轉向收緊的時刻,歐央行和日本央行仍然處在QE的寬松周期當中。
全球各國復蘇進程和貨幣政策的背離,導致了過去一段時間美元的升值,強勢美元打壓了大宗商品的價格,抑制了黃金等避險資產的價格,也加大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外流壓力。
如果這個邏輯繼續有效,那么在2016年,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和聯儲的進一步加息,歐日量化寬松政策的繼續,資金將持續回流美國,美元將進一步升值,而美元資產將繼續表現強勢,新興市場國家也將面臨較大的資本外流壓力。
雖然,以上兩個邏輯在過去一段時間主導了國際國內的經濟和市場走勢,但是隨著時間來到2016年,新的變化使得舊有的邏輯或被打破,而出現意外的可能也隨之浮現。
意外之一:中國“蹺蹺板”蹺回實體,終結金融牛市
第一個意外,來自于中國的“蹺蹺板”將蹺回實體,實體經濟隨之復蘇,而金融市場的泡沫化過程減弱乃至終結。這一意外的出現,是因為中國宏觀經濟滑至底線,將引起政策反彈。
首先我認為本屆政府有兩個不容觸碰的“底線”。其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目標,另一個是保障就業的硬任務。2015年十三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被一再“聚焦”。而為了實現這一政治意義極高的目標,未來五年GDP平均增速不能低于6.5%。所以,6.5%將成為政策必將堅守的底線。而保障就業關系到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因為經濟失速而造成“失業潮”是政府不愿看到,也不能容忍的。考慮到政策一般會在底線之上留有一定余量,所以明年經濟增長目標大概率與今年持平,仍為“7%左右”。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實體經濟已經下滑至底線。2015年GDP同比增速能穩定在7左右,金融業同比增長19%,貢獻巨大。然而隨著股市牛市結束以及2015年的高基數影響,樂觀的估計2016年金融行業同比增速10%,而金融業占GDP總量的9%,簡單的外推下這將拉低GDP增速0.6個百分點,GDP增速將跌破6.5%。目前,許多行業已經在生存線上掙扎,如果經濟進一步失速,萎縮的需求和惡化的預期將引發破產倒閉的風潮,造成嚴重的視野問題。
一方面是硬目標、硬任務,另一方面是疲弱的實體經濟,如無強有力的刺激政策,2016年的GDP增速將跌破底線。目標與現狀之間的落差意味著政策的明顯調整,加大對實體經濟刺激力度勢在必行。而在供給過剩的中國,這種刺激政策只能通過需求面發力來實現,而供給端改革著眼結構轉型,培育長期增長動力,無法達到短期托舉經濟的目的。
一旦強有力的刺激需求政策出臺,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將被激發,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傳導路徑將被打開,形成對于流動性“堰塞湖”的泄洪,而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蹺蹺板也將蹺回實體,金融市場泡沫化的過程將減弱乃至終結。而隨著刺激需求政策下,實體經濟改善,股市行情將繼續震蕩行情,市場風格將從“講故事”的成長股切換為地產股、周期股,而債市的牛市也將告一段落,大宗商品則很可能迎來一波較大的行情。
意外之二:美國復蘇不及預期,貨幣寬松預期再起
第二個意外來自于美國的復蘇可能不及預期,產生新的貨幣寬松的預期,加息周期可能終結,甚至出現新的QE和降息。這一意外來自于美國并沒有解決危機前的結構問題,依然在“走老路”。本輪復蘇仍舊建立在資產價格的上漲之上,離開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一復蘇過程很可能不可持續。
美國經濟結構由于“去制造業”的空心化,其經濟增長往往建立在資產價格泡沫帶來的支出增加上。在次貸危機之后,由于中國巨大的過剩產能壓低了全球的資本回報率,奧巴馬政府的“制造業重回美國”戰略未能成功。此次美國的經濟復蘇仍舊在走靠貨幣寬松推高資產價格的老路,隨著聯儲進入加息,復蘇進程很有可能不及預期乃至反轉。一旦出現復蘇不及預期,加息周期可能終結,新的寬松預期將會出現,這與目前聯儲官方宣布的一年四次的加息節奏,以及市場預期的一年兩次,有較大差別。
一旦美國貨幣政策出現拐點,那么美元將重回弱勢,美元指數100可能是年內的高點,這將有利于大宗商品價格的反彈。同時,隨著美國經濟復蘇的波折和美元的弱勢,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流出壓力將會減弱,人民幣的貶值壓力也會有所緩解。
總結:把握拐點,密切關注,早做準備
作為一名宏觀分析師,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市場運行邏輯可能被顛覆時,提示可能的拐點。雖然現在國內仍在熱議供給側改革,而市場的主流預期仍是美國經濟復蘇,聯儲進入加息周期,但是我們認為2016年可能會帶給市場兩大意外。對于拐點的驗證,我們認為從上年底的中央經濟會議來看,政策基調已經明確,下一步應關注具體的措施,特別是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而對于美國的復蘇進程是否出現波折乃至反轉,我們認為應密切關注美國資產價格對于加息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