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斷機制實行了四天,滬深股市就四次觸及閾值,并且兩度導致全天交易的提前結束。于是,大家都在進行有關熔斷制度的討論,更有輿論直指熔斷機制是導致這次股災“3.0版”的罪魁禍首。其實,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倒也好辦,把熔斷機制直接廢了,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但是,且不說當初正是面對“千股跌?!钡膰谰置?,媒體上出現了建立熔斷機制的呼聲,這才有了后來這項制度的出臺。而作為一種工具,它又怎么可能左右股市漲跌呢?如果現在取消了它,或者說干脆就從來沒有搞過它,難道股市就不跌了嗎?
顯然,股市的下跌有其內在的原因,現行的熔斷機制只是沒有像人們所預期的那樣發揮出穩定市場的作用,而是相反對已經形成的運行趨勢推波助瀾。作為一個技術工具,它何至于會如此呢?事實上所有圍繞熔斷機制所展開的爭議,其核心也就在此。分析一下熔斷機制本身,其特征是依靠技術手段,將正在進行的交易停下來,以避免市場趨勢的進一步延伸。這里的實質是阻斷流動性。流動性能不能阻斷?在市場處于特殊情況的時候,應該說是可以的。譬如由于信息不對稱,部分投資者出現盲目跟風操作現象,導致操作風險不斷積累,這個時候對流動性臨時阻斷,防止風險的進一步聚集與蔓延,當然是應該做的事情。但是,這種狀況畢竟不是經常發生的,不具備典型意義。也因為這樣,盡管熔斷的概念在世界上已經出現了幾十年,形成制度也有了不短的歷史,但是真正指數觸及閾值的案例是個別的,也就是說熔斷機制的被激發,并非常態。應該說,對于世界各國的資本市場管理者來說,都是把維護股市流動性作為一項最為重要的工作,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會輕易以阻斷流動性的方式來對市場進行干預。因為他們很清楚,阻斷了流動性,也就抑制了市場。
但是,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又的確存在這樣一種管理思維:以阻斷流動性作為調控市場的手段。多年前實行漲跌停板制度和T+1制度,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控制流動性的措施,去年對股指期貨交易加以嚴格限制,大幅度提高開倉保證金及交易傭金,并且規定每天的開倉數量,本身也是對流動性的一種行政限制。剛實施的熔斷機制,更是一種對流動性的全面阻斷。在一些人看來,阻斷了流動性,也就是使得交易被停止了,行情自然也就穩定了。其實,這是一種十分幼稚的想法,因為能夠阻斷的,僅僅是一天的流動性,而一旦市場下跌或者上漲的趨勢形成,今天不讓它漲或跌,那么明天還是會漲或跌,而且由于所謂的“磁吸效應”的存在,這種漲跌的態勢還會被加強。所以,人為地阻斷流動性,只能是對原有的趨勢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所謂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以阻斷流動性的方式來管理市場,看似對癥下藥,實際上卻是一種典型的顧頭不顧腳的做法,其結果只能是抑制市場。熔斷機制才搞了四天,市場上怨聲一片,這也表明,以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來應對市場波動,完全是失敗的。
好在,管理層在大盤持續暴跌的嚴峻形勢面前,還是決定暫停熔斷機制的實施,這也表明是承認了維護市場流動性的重要意義,投資者應該為此感到慶幸。當然大家也應該看到,股市的下跌,從根本上講并不是因為熔斷機制,所以廢除了熔斷機制,也不等于股市就可以大幅度上漲。在基本面沒有得到明顯好轉,相關制度也沒有真正完善,市場的流動性也沒有得到根本好轉的情況下,股市行情是難以令人樂觀的,幻想行情反轉,走出大牛市沒有任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