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債券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目前,債券托管余額超過93萬億元,機構投資者數量近2.5萬家,外國機構投資者超過2000家。專家認為,我國債券市場已經十分龐大,但仍然需要通過改革創新來提質增效。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持續向好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為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與制度環境。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93.1萬億元。其中,國債托管余額為15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托管余額為20.6萬億元,金融債券托管余額為22.3萬億元,公司信用類債券托管余額為19.9萬億元,資產支持證券托管余額為3.3萬億元,同業存單托管余額為10萬億元。
目前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者已經接近2.5萬家。其中法人機構3000家。到去年年底境外投資者持有債券占比2.3%。其中在國債方面,境外投資者持有占比8.1%。
付一夫表示,隨著國內企業直接融資需求的快速增加,我國債券市場的創新也持續深化,產品種類不斷豐富,國債、地方債、超短期融資債券、證券交易所企業債券、可轉換債券、綠色債券、熊貓債券、永久債券等債券類別逐步擴充,在有效滿足各類融資需求的同時,也帶動了債券市場的壯大。此外,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碼,讓更多的境外投資者進入,為國內債券市場引進了大量的全球資金,也導致了我國債市規模的快速擴大。債券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規模的擴大有助于資源更為合理的配置,進而化解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服務實體經濟,同時也可以支持宏觀層面貨幣政策的實施,并推動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
為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債券市場的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投融資功能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當前我國債券市場已經十分龐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片面地將規模的擴張作為發展的依據,歸根結底,其運行健康與否、發展質量好壞應該以是否有利于服務國民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判斷標準。”付一夫認為,要持續完善監管體系、評級體系與債券市場發展制度建設,形成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并針對債市中各種違約違規問題做出有效懲處。
中央結算公司總經理陳剛明近日指出,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必然要求促進基礎設施的有效整合。統一托管符合市場規律和國際實踐,也是金融基礎設施的國際標準。具體到債券市場,就是要提高債券市場的統一性,推動托管結算體系整合,優化基礎設施布局,促進互聯互通,使整個市場結構更加簡單、清晰和高效。在此基礎上,健全債券市場監測平臺,對市場波動、資金流動、異常交易、杠桿操作等風險持續做好監測分析工作。記者 包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