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行業此輪嚴監管以來,中小保險的生存問題成為市場焦點。從數據上看,行業集中度提升,“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似乎成大勢所趨。
“小公司確實比較困難,一方面資本成本被規定死了;另一方面一些以前的創新現在也沒法做,回到老產品又不容易和大公司進行競爭。”上海地區一位保險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在此背景下,定期壽險產品或成為新設保險公司、中小保險公司的一個突破點。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這一原本“冷門”的險種開始逐漸走熱。“確實是當前市場的一個熱點,各種產品層出不窮,價格戰也開始打響。”北京地區一家大型保險經紀公司人士說。
近日,復星保德信與復旦大學聯合召開的一場保險論壇,主題即聚焦于定期壽險。復星保德信人壽總裁儲良在論壇上表示,中小保險公司要轉型,一定要有創新和突破,定期壽險市場廣闊,潛力巨大。目前定期壽險在國內外發展還存在差異,當前醫療險競爭日趨白熱化,以定期壽險切入保險科技市場,既符合國際市場中保險科技創新發展的規律,也是很好的差異化競爭策略。
中小公司力推定壽
定期壽險,是在保險合同約定的期間內,如果被保險人死亡或全殘,則保險公司按照約定的保險金額給付保險金;若保險期限屆滿被保險人健在,則保險合同自然終止,保險公司不再承擔保險責任,并且不退回保險費。
由于定壽產品本身的特性,此前市場接受度較低,且保費低廉,不太容易為保險公司創造業務規模。但在新的行業環境下,保險公司開始熱衷于推廣定壽產品。
據記者梳理,目前市場上定期壽險產品的開發和上市節奏明顯加快,百年人壽、上海人壽、復星保德信、中信保誠、瑞泰人壽、信美人壽、平安人壽、太平洋人壽、華夏人壽、天安人壽等公司,均有相關產品在售,其中包括部分此前并無定壽的公司,今年也相繼開發推出。
上述北京地區大型經紀公司人士對記者稱,一方面是參與的保險公司數量和市面上定壽產品的數量明顯上升,另一方面,產品升級和迭代節奏加快,“價格戰的氛圍開始顯現,特別是在免體檢額度上,你給150萬,我給200萬,他給250萬。”
一位保險精算人士對記者說,目前定壽主要作為新設公司和中小公司打出知名度的工具,由于產品本身不起量,大公司興趣不大。但對比來看,定壽比純意外產品貴一些,所以逆選擇現象少一些,死亡險的核保控制又比健康險容易很多。另一方面,現在因為長壽,純死亡險不容易虧損,對中小保險公司也意味著不少的收入。由于這些特性,使得定期壽險成為中小公司突圍的一大選擇。
定期壽險產品走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保險科技的發展。記者從多位代理人處了解到,渠道上定期壽險產品主要以互聯網銷售為主,代理人主要是本著豐富產品線的意圖,搭售其他保險產品銷售。
除了渠道,保險科技亦從大數據風控、智能核保、智能客服等角度,為定期壽險的大范圍推廣提供了條件。據復星保德信人壽產品開發部總經理楊玉昆介紹,該公司的核心定壽產品在行業內首次將第三方大數據風控應用于長期人身險的設計與推廣,產品上市首月即占據定壽分銷主力平臺市場份額50%。
發展空間仍大
上海地區一家保險代理公司創始人對記者說,去年以來定期壽險產品借助互聯網渠道競爭開始白熱化,這對于普及保險是好事,這類產品不受機構限制可以賣向全國,當前還有很大空間。
山東地區一位保險產品代理人對記者說,定壽產品是需求導向型的,隨著80、90后成為客戶主力人群,市場對這種消費型保障類產品的接受度在逐漸提高,雖然目前仍以一二線城市為主,三四線城市接受度不高,但整個市場需求在穩定增長。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常務副主任陳冬梅教授在上述論壇上指出,定期壽險的市場占比一般在10%-40%,目前中國已發展成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但定期壽險在中國的占比還不到1%。
上述北京地區保險經紀公司人士說,定壽產品主要是針對這類人群:剛工作,收入還不多,有房貸,有車貸,有負債,上有老,下有小,但自己作為家庭的頂梁柱,如若遭遇不幸,其他家庭成員生活可能比較困難。
上述保險精算師對記者指出,正因為這樣的特點,短期來看定期壽險產品確實發展勢頭不錯,由于主力人群是30-40歲,長期的發展空間有賴于青壯年人口數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