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看,期貨公司資管業務已經成為期貨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總收入5.12億元,同比增長64.99%;業務凈利潤1.34億元,同比增長29.48%。從收入結構看,管理費占比83.72%,業績報酬占比10.12%。一些期貨公司在主動管理型產品提升上已有顯著成效,如今年上半年永安期貨主動管理型資產管理累計22.67億元,占管理總規模的73.3%;2017年上半年為投資經理發行產品14只,規模10.92億元,到期清算3只,清算規模2.8億元。
“最近這一兩年來,特別是期貨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和風險管理業務,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生命力,一方面,這兩項業務不斷提升期貨公司本身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另一方面,這兩項業務越來越成為期貨公司收入的重要來源。”魯證期貨董事長陳方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除資產管理業務外,風險子公司業務也為期貨公司的轉型發展開辟了一條具有良好前景的道路。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份,期貨行業共有67家風險管理子公司,總資產、凈資產分別達到276億元和12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4%和71%;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達到643.2億元和8.13億元,分別同比上漲111%和478%。
總的來看,近年來,期貨行業加快轉型發展,目前,以傳統經紀服務為基礎,以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為兩翼,以境外金融服務為增力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業務多元化、綜合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深化。
揚長避短 加速推動轉型發展
恰如業內人士所言,伴隨著資管新規出臺,資管行業基本迎來統一監管標準,對沒有什么歷史包袱的期貨資管而言,可以輕裝上陣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期貨行業在期貨、期權等衍生品領域有多年的專業經驗,在量化對沖、期現套利等領域相對其他機構更有優勢。
“第一,期貨資管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可以專注投資商品、衍生品,發揮我們的優勢;第二,期貨是T+0交易,非常適合量化和高頻交易;第三,期貨本身具有對沖功能;第四,商品的低相關性保證了它的獨特性和魅力。”中信盈時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朱琳指出。
但不容忽視的是,與其他資管行業相比,期貨資管仍存在資金投向限制、凈資本占用、人才儲備等方面的短板,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期貨資管的發展壯大。
“期貨中介機構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期貨公司資本、能力不能滿足客戶個性化、綜合化需求的矛盾。怎樣給期貨公司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怎樣在體制、機制上和金融業的其他機構去PK,能夠更顯現我們的靈活和專業?這可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王化棟表示。
中信期貨董事長張皓同時指出,目前期貨公司在人才培養、隊伍建設上面臨一系列的困難和挑戰,尤其大類資產配置和策略的優化對交易團隊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而這部分交易人才是在跨行業競爭,證券、公募、私募等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機制、平臺等相對于期貨公司都有很大的優勢。
圍繞如何推動期貨資管向更專業規范的方向發展,確保自身從行業大洗牌中脫穎而出,業內人士積極建言獻策。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指出,資產管理業務的轉型,特別是資產新規出臺后,可能有兩個層面的轉型:一是與各類金融機構合作的資管體系的建立;二是期貨公司主動管理的資管體系的建立。“資管業務的完善就是深化為機構客戶服務的能力,發現優秀投顧、培育優秀的基金經理,建立比較嚴謹的風控體系、評價體系,以及以IT為基礎的投前、投中、投后的主動管理體系。”馬文勝說。
廣發期貨董事長趙桂萍認為,期貨公司要實現創新發展,一方面要提升硬實力,即在不違背母子公司風險隔離、不違背境外監管凈資本要求的前提下,積極地增強資本實力,大力地推動轉型與發展;另一方面要提升軟實力,如通過開展風險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或海外業務實現差異化服務,并借助資源整合,具備為產業客戶、為實體經濟提供綜合化服務的能力。
中信期貨總經理方興指出,強監管時代下資產管理機構機遇與挑戰并存,這就要求資管機構必須深化改革,從產品、銷售、投資和風險管理體系等幾個方面加快推進創新轉型,充分整合資金、資產、人才和技術方面的優勢,擺脫單純比拼收益率的低維競爭,向依靠專業化、差異化的高維競爭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