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美國牛肉價格高成為主要消費“門檻”
價格高無疑是美國牛肉進入中國以后最大的消費門檻,此前,有業內人士預計美國牛肉重返中國后將掀起與中國牛肉和別國牛肉的“價格戰”,但是由于美國牛肉進入中國市場后并不是此前傳聞的最低10元/斤,而是高達70元至225元/斤,所以這種毫無競爭力的價格定位并未讓“價格戰”預言成真。
在美國定居多年的消費者黃女士接受采訪時說,在美國本土,牛肉不同品質價格不一,但均價都在3至4美元一磅,折合人民幣約20至26元一斤。而她曾經仔細對比過進口中國的美國牛肉,其在肉品的選擇上確實是上乘的,所以成本價格自然就高。
北青報記者從商檢部門查到的資料也證實了黃女士的說法。根據中美商檢的要求,美國牛肉生產商向中國出口的牛肉必須是有獨立耳標的,這樣可以追溯到牛只的出生地。同時,牛肉必須來自不超過30個月齡的牛只。輸華牛肉的牛須有完善記錄,可以保證追溯到牛的美國出生農場或者首次抵美口岸。據分析,一系列較為嚴苛的要求使得美國牛肉的遴選成本驟然上升,這確實成為其價格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價高”就一定意味著“質優”或者說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嗎?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北青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美國牛肉在銷售階段的儲存方式和生產階段的喂養方式也是其在國內市場遇冷的重要原因。首先,美國牛肉采用冷凍運輸,在品質上和國產鮮牛肉沒有可比性。同是谷飼高端牛肉,澳大利亞已經向中國出口活牛,入境后再宰殺,新鮮度更高。“冰鮮牛肉進口之后只能在國內分割出售,保質期一下子降低為7天,這對零售而言壓力是非常大的,消費體驗也不會太好。”某生鮮電商采購部負責人透露。
其次,在喂養方式上,在中國主打高端市場的澳大利亞牛肉多為36個月草飼,比30個月谷飼的美國牛肉質量更優,且其價格還比美國牛肉低30%至40%左右,因此,美國牛肉在中國遇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文/本報記者李佳
觀點
美國牛肉不愿放棄中國市場
據了解,中國的牛肉市場規模在2010年以后開始呈現出井噴狀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牛肉進口量達82.5萬噸,金額約26億美元,是2003年進口總額的173倍。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中國牛肉市場呈規模型、品牌型、產業型發展趨勢,因為隨著國內西式生活不斷深化,整個中國牛肉市場得到高速發展,目前國內牛肉市場整體比例反而是進口牛肉占65%,國內牛肉占35%。據了解,2016年我國主要的牛肉進口國為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朱丹蓬認為,中國牛肉市場增長潛力巨大,隨著消費的時尚化,尤其是牛排的消費方面進口品牌還是有競爭力的,所以美國牛肉最終不管是降價還是調整品種,都會放量上市。文/本報記者李佳
(原標題:美國牛肉銷售遇冷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