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政府網2017年1月17日消息,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內容中,《通知》對于外資進入金融領域有著明確的表述——服務業重點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保險機構、保險中介機構外資準入限制。
放寬幾大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具體而言,制造業將重點取消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摩托車制造、燃料乙醇生產、油脂加工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采礦業則是重點放寬油頁巖、油砂、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及礦產資源領域外資準入限制。石油、天然氣領域對外合作項目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
而服務業則重點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保險機構、保險中介機構外資準入限制,放開會計審計、建筑設計、評級服務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推進電信、互聯網、文化、教育、交通運輸等領域有序開放。
此外,為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支持外商投資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外商投資企業可以依法依規在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上市,在新三板掛牌,以及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可轉換債券和運用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進行融資。
而為進一步加強吸引外資工作。允許地方政府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承接外資產業轉移;推進外資跨國公司本外幣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改革等。
開放有利于提高國際化程度
針對國務院提出放寬銀行、券商、保險等金融行業的外資準入限制,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表示,“我們國家對于服務業中的某些行業,特別是金融行業的外資準入實際上是比較嚴格的,這一方面與相關行業關系到國計民生有關,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講,隨著我們國家金融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中農工建已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目前相關領域開放外資準入是適宜的。”
董登新同時表示,“國內的金融行業整體上看還是處于一個比較封閉的狀態,而國際化程度方面還有待于提高,包括走出去和引進來。我們的金融企業雖然塊頭比較大,但是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卻還比較小,這其中也與我們對外開放程度不夠有關,而金融行業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應該來講是一個好事情。”
經濟學家宋清輝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金融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它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融通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極其重要的作用。金融相關行業的放寬對于相關行業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此舉也有利有弊,金融等相關行業的放寬也可能會對國內產業產生一定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