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外儲逼近3萬億美元關口”的擔憂,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外儲下降既有應對美元升值、合理引導人民幣匯率預期等市場面因素,也有中國經濟雙向開放程度加深、企業及居民用匯需求增大等經濟基本面原因,因此屬于特定發展階段的正常現象,沒必要草木皆兵。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105.17億美元,較11月底下降410.81億美元。針對“外儲逼近3萬億美元關口”的擔憂,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外儲下降既有應對美元升值、合理引導人民幣匯率預期等市場面因素,也有中國經濟雙向開放程度加深、企業及居民用匯需求增大等經濟基本面原因,因此屬于特定發展階段的正常現象,沒必要草木皆兵。事實上,當前外匯儲備體量、貿易順差規模、貨幣政策基調等諸多條件都決定了正常用匯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滿足。
下降趨勢明顯減緩
對于外儲規模變動的原因,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人表示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二是外匯儲備投資資產的價格波動;三是由于美元作為外匯儲備的計量貨幣,其它各種貨幣相對美元的匯率變動可能導致外匯儲備規模的變化;四是外匯儲備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資金運用記賬時,會從外匯儲備規模內調整至規模外,反之亦然。
國泰君安的一份報告指出,2016年12月外儲變動基本符合市場預期,降幅也較上月收窄了279.76億美元。同時據測算,由于2016年12月歐元、英鎊、日元對美元分別貶值1.2%、1.9%和3.5%,僅這些波動就造成了100多億美元的外儲損失。如剔除這種估值效應,2016年12月我國外儲降幅已明顯縮小。
“從全年的情況看,央行穩定人民幣匯率是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估值方面,非美元對美元總體貶值和資產價格變化也對外匯儲備規模造成影響。總體而言,2016年的全年降幅比上年同期少降了1928.12億美元。”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人表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煥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看待外匯儲備需要結合外匯購買力、本幣國際化和經濟發展階段綜合判斷,沒有必要對實際意義并不大的“整數關口”過度敏感甚至草木皆兵。“比如,雖然外匯儲備有所下降,但更要看到其中的美元出現明顯升值,綜合而言中國外儲的購買力未必減少太多。”張煥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