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擴張逼近極限 四大行觸碰利潤天花板
持續推進的利率市場化將帶來利差收窄早在銀行業的預計之中。但依靠不斷膨脹的資產規模,四大行仍然可以通過“以量補價”的方式,在過去幾年維持利息凈收入的增長。但悲催的三季報數據表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粗放增長已經達到極限。
四大行的資產規模仍然在擴張:截止今年9月末,四大行總資產高達81.06萬億,歷史上首次突破80萬億大關;比去年底增長了7.85%。下圖是面包財經根據財報數據整理的近年來四大行總資產變動趨勢:
2009年底,四大行的總資產僅為39萬億;不到7年的時間增加了超過42萬億,翻倍有余。從資產規模的角度來講,這意味過去7年中國再造了一個“四大行”。
在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四大行的凈利潤增幅持續放緩。今年前三季度,四大行總凈利潤為7056.1億元,同比增加76億,增幅僅為1.07%。
工商銀行利潤增幅僅為0.46%,距離零增長僅一步之遙;增長最快的中國銀行,增幅也僅為2.48%。值得注意的是,中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已經出現了大幅下降,降幅接近12%。
在利息凈收入降低的同時,非利息收入有所增加,但未來能否對沖利息收入的下跌尚未可知。今年前三季四大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合計3476.89億元,同比僅增長2.88%,中行甚至出現了下跌。
規模擴張已瀕臨極限,收入結構改善依然緩慢,四大行擴張之路是否已經碰到天花板,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