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過8日,“秋老虎”威力不減,上周以來持續的悶熱天氣讓高溫津貼話題再次引發關注。現行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
但記者近日探訪發現,仍有不少高溫作業人員并未領取到屬于自己的高溫津貼。為何高溫津貼總是遭遇執行難?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程延園表示,一方面由于宣傳普及不到位,很多人并不知道可以領取這項補貼,用人單位對于高溫津貼發放的具體標準及天氣條件等也不清楚;另一方面,出于對經濟效益的考慮,也有相當多的企業單位選擇規避這些政策。此外,勞動者在企業面前較為弱勢,不敢、不會主張權利,都是高溫政策難落地的重要原因。
>>探訪
多數戶外工種未發高溫津貼
8月10日,當日預報最高氣溫為33℃,潮濕悶熱的天氣讓很多市民直呼“熱得受不了”。下午3點,記者來到豐臺區方莊南路某建筑工地,幾名工人正在藍色圍擋內施工。“我們干活干這么久了,還沒有領到過高溫津貼。”據工人師傅介紹,他們此前并未領取過高溫津貼,盡管也知道自己可以享有此項權利,但他們也不知道應該向誰申請這項補貼。
“我們每天工作10小時,早上是從7點開始到中午12點,下午從2點工作到晚上7點。工地上會給準備綠豆湯、藿香正氣水這些東西,但補貼是真沒有。”這名工人無奈地笑了笑。
據記者探訪了解,除這些建筑工人外,很多露天停車場的管理員同樣也沒有享受高溫津貼。在朝陽區一處露天停車場,兩名身穿黃色工服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自己沒有聽說過高溫津貼,工資里也沒有這一項。
除了像建筑工人這樣的傳統戶外作業人員外,對于像快遞員、送餐員這樣的新型戶外作業人員來說,領取到高溫津貼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
“我早上得六點半起床,七點半提貨,八點半開始送貨。”一位快遞員告訴記者,他通常在晚上七點半下班,這意味著他一天的工作時間是至少十個小時,即使是中午,他們也得送貨,一般下午1點半送完貨物,然后在兩點的時候回網點吃飯,三點半繼續工作。這位快遞員表示,自己已經在公司工作了近三年,從未領取過高溫津貼,也沒有聽說過有其他的防暑降溫福利。
此外,某外賣平臺的送餐員表示,他們同樣也沒有領取到高溫津貼。“就是上個月給我們每人發了兩瓶藿香正氣水。”“出門在外打工的,哪里會講究那么多。”
當然,在有些企業,情況也有所不同。一名京東送貨員告訴記者,公司每年夏天會給員工發放高溫津貼,此外冬天也會發放防寒補貼,標準是每人每月300元,一年一共會發放6個月。
另一家外賣送餐平臺的送餐員則表示,自己今年雖然領取到了高溫津貼,“但沒有去年多了,今年公司說是按照每人每月180元的北京市最低標準發放的。”該送餐員介紹,去年夏天,公司是按照每單8毛的額度給發放高溫津貼,“這樣算下來的話,一個月就能領到差不多500元的補貼,相比之下,今年的補貼就少多了,但好歹還是給發了。”據該送餐員介紹,今年入夏以來,公司遲遲沒有發放高溫津貼,后來經過大家集體反饋后,公司才告知稱今年將會按照北京市最低標準發放。
>>分析
違法成本低致使補貼發放難
類似的情況不止發生在北京,事實上,全國各地幾乎每年都有用人單位未按規定足額發放高溫津貼的現象發生。根據此前媒體報道,2015年就曾有一位建筑工人在網上發帖表示,自己看了媒體報道才知道高溫津貼這回事,而且,自己和200多位工友已經5年都沒領過高溫津貼。
為何高溫津貼發放這么難?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程延園表示,一方面由于宣傳普及不到位,很多人并不知道可以領取這項補貼,而用人單位對于高溫津貼發放的具體標準及天氣條件等也不清楚,這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程延園說,很多勞動者不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不知道自己可以享有這項福利,此外,有些用人單位對于高溫津貼的具體發放要求也不是很明確,“比如具體氣溫達到多少度算是高溫天氣,有些企業都還不是很了解。”另一方面,程延園認為,各地現行的高溫津貼標準并不算高,客觀來講,涉及的金額并不是很高,因此也無法引起用人單位足夠重視。此外,勞動者在面對用人單位時大多較為弱勢,不會合理主張自己的權利,也是導致高溫津貼執行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