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消費者在掃碼消費時對廣告設置的體驗消費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彈窗廣告在掃碼消費的情景中普遍存在,超九成消費者認為彈窗廣告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對這些廣告表示不滿意。
移動支付和掃碼消費已深入大眾日常生活,滲入餐飲、購物、旅游、汽車、超市等各行各業。從高檔商場買東西到路邊小攤吃飯,從汽車加油到菜場買菜,一個手機就可以搞定一切。然而,無孔不入的彈窗廣告導致掃碼消費流程變得繁瑣、降低效率,廣告內容也存在誤導,令消費者苦不堪言。
“掃一掃”帶來的便捷,卻成了破壞消費體驗的入口。有車一族或許都遇到過這樣的煩心事:掃碼繳納停車費時,明明輸入車牌號就可以付錢的小程序,卻要跟頁面中可能隨時彈出的廣告和“優惠活動”斗智斗勇。掃碼消費中的彈窗廣告推送不僅干擾了付款界面,直接影響支付的流暢進行,而且容易導致消費者的不滿情緒并拖慢付費效率,彈窗廣告出現過多過長還會破壞消費者選購商品或服務的體驗,降低繼續消費的意愿。
“福利”背后暗藏隱憂,面臨信息泄露和詐騙等風險。一些彈窗廣告的關閉按鍵只是擺設,用戶點擊后非但不能關閉廣告,反而會進入新的廣告頁面。一些“紅包提現”等彈窗內容誘導消費者下載APP或充值,這些“中獎”鏈接也有可能攜帶病毒,點擊后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將被竊取,給人們的財產安全帶來巨大隱患。由于搜集證據難度大,消費者更是難以維權。
我國廣告法第44條明確規定:“利用互聯網發布、發送廣告,不得影響用戶正常使用網絡。在互聯網頁面以彈出等形式發布的廣告,應當顯著標明關閉標志,確保一鍵關閉。”近年來,相關部門多次針對互聯網廣告開展整治行動,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手機掃碼消費等新興領域,彈窗廣告泛濫的問題像牛皮癬一樣難以根治。
規范網絡彈窗廣告發展,需要多方合力。違規廣告顯然損害到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必須強化跨部門、跨區域協同監管,加大力度整治消費市場亂象。要充分發揮整治虛假違法廣告聯席會議機制作用,著力解決互聯網彈窗廣告“以罰代管、一罰了之”和“屢罰屢犯”等突出問題;加大對涉事主體的處罰力度,對于屢教不改、反復出現問題的企業,必要時可以采取強制措施;健全公眾監督投訴渠道,讓消費者也成為市場監管的重要一環。
自律而正向的彈窗,也不至于讓消費者談廣告“色變”。掃碼消費中,廣告設置需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與知情權,廣告內容需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誤導或誘導消費。期待廣告投放商在廣告的商業化屬性和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之間尋找到平衡點,科學規劃彈窗廣告的推送頻次、表現形式和取消渠道等,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擾消費者正常的支付流程,并持續優化廣告內容,譬如可以提供與購買品類、地點相關的優惠信息等。
只有堅持為消費者營造安心、清朗的消費環境,才能避免掃碼消費讓人“掃興而歸”。經營者除了要落實信息內容管理的主體責任外,還應尊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深耕消費者需求,用優質產品和貼心服務贏得消費者青睞,才是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