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滄州10月17日電 (王天譯 李小可)鹽堿地怎樣“變身”大糧倉,如何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鹽堿地改良創新模式?17日上午,在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用于改良鹽堿地的噴淋作業正在緊張進行。此前一天,利用沙漠微藻改良鹽堿地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推進會在該市舉辦。
10月16日,農機在利用沙漠微藻改良鹽堿地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的實驗基地上噴淋菌藻。 李小可 攝
該項目在黃驊市仙莊片區規劃了1000畝鹽堿地作為示范基地,研究如何通過噴施沙漠菌藻對鹽堿地實現生態修復,提升土壤品質,增加糧食產量。
10月16日,利用沙漠微藻改良鹽堿地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推進會在河北黃驊舉辦。 李小可 攝
河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極地藻(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艾山江表示,利用耐鹽菌藻的離子交換與吸附功能,可以降低土壤鹽分、弱化堿性,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從而提高農作物出苗率和成活率,使其健康存活、穩產高產。
10月16日,與會人員到項目實驗基地參觀。 李小可 攝
推進會后,與會專家來到黃驊市仙莊片區示范基地,參觀農機噴施沙漠菌藻作業,調研指導旱堿麥秋播。此前,該市曾通過種植苜蓿草來改善鹽堿地,取得一定成效。
“我們從沙漠中選取了幾種抗鹽堿的菌藻,采用多種配比方案,開展中重度鹽堿地治理實驗,噴淋作業后會持續跟蹤小麥的生長狀況。到明年麥收時基地的畝產量將與往年相同地塊的畝產量做對比,確定實驗的最終效果。”河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吳萌說,項目將在10月中旬完成菌藻噴淋,年底實現土壤鹽分降低30%至50%,pH值降低0.2至0.8的目標,為來年春耕創造有利條件。
10月16日,農技人員正在配比噴淋用的沙漠菌藻。 李小可 攝
據了解,該項目由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河北中心組織,河北省國創京津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極地藻(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和河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四方協作。
“多方協作、嚴謹合理地做好每一個環節的科學實驗,為將來大面積推廣做好數據積累、信息積累、實物積累,形成特色模式,實現依靠科技創新服務糧食安全、讓鹽堿地‘變身’大糧倉的目標。”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科技平臺與基礎研究處處長范慶書說。(完)